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3.农卡寸衬会养老机制不健全 从《县级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出台到现在,国家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政策不健全,对基金的筹集、基金的运营、养老金的发放等各项环节进行详细的规范化,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不能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安全高效运作,增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的和管理风险,社会效率的降低也就意味着社会福利的损失。
(二)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低下,制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深入推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肯定了农民生产资料的部分所有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尽管东部和沿海地区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但从整个农村来看,自然经济的成分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农民想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面临技术障碍和成本障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转型,生产的产品大部分只能自积自足。同时,从收入来看,农民增收仍然有限对只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要求他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则是一种苛求。
(三)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弱化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功能.
长期以来,家庭是我国养老的重要模式,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这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养老制度安排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容易受不确定的因素的冲击。其次,风险比较小,只要有子女存在,就可以对子女财产索取养老财产。再次,通过家庭关系,平滑了个人的收入。子女未成年时,对子女进行抚养是一种积累,自己年老时由子女养老是一种消费,实际上比较巧妙地对自己的财产进行了合理的安排。
同时,在我国,土地承包制使农民的收入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对年老农民,有土地维持基本生活也就足够了。正是由于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在农村中还起主导作用,农民养老的风险低于城镇,对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来说,也就缺乏吸引力,需求当然不强,这也是农民理性选择的结果。
三、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要求
(一)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二)循序渐进,逐步转换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和城市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差别,农村基本靠家庭来完成这一任务,因此,在农村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循序渐进,在建立初期,鼓励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扶助为辅,逐步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前提条件。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70%左右的生活在农村,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和落后的劳动生产力是制约农民增收、提高农民整体福利的根本原因。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民人均收^、水平和生活水平,既可以有效抑制由于经济落后所导致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产生的高人口赡养率,也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制度的变迁,转变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观念,降低农村人口出生率。
四、小结
我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建立适合我国实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根据经济的发展水平,有步骤进行,到顷管理关系,加强管理,提高农民的福利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