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因为布鲁姆必须有一个假定,就是文学作品的创新是无限的、永远的,而且是普遍性的。如果他的这个前提不能成立的话,他的观点会有狭隘之嫌。他将会把绝大多数人,那些第三世界的人,那些妇女的写作拒之门外,文学又变成了少数人的孤芳自赏的产物。而他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又是什么态度呢?他认为“审美批评使我们回到文学想象的自主性上去,回到孤独的心灵中去,于是读者不再是社会的一员,而是作为深层的自我,作为我们终极的内在性。一位大作家,其内在性的深度就是一种力量。”[11]他的观点有点过分的贵族化了。在我们这个时代,不管是西方式的民主,还是后现代的平民主义,文学写作者越来越多,出版和发表越来越容易,文学标准的确定将变得非常困难。这就直接影响到经典的确认,深刻有力的作品不是没有,而是它容易被平民化的写作,容易被消费主义时代需要的大众参与所覆盖。确实,在文学生产更加平民化的时代,平民化的时代必然也是一个平庸化的时代,它会淹没少数天才。与布鲁姆相反的是这样一种平民化的批评理论,它与文学的平民化和平庸化的历史保持同步的,并且使平民的平庸历史获得了存在的合法性,也具有了时代的价值和意义的方式,理论使大众化写作成为一种历史话语。确实,在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文学理论,显然是预见到文化工业时代的来临。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如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还倡导知识分子的最后的英雄主义,也存在着文化精英主义的倾向。批判理论发展到后殖民理论和女权主义批评的时期,解构西方经典则成他们的任务。但解构经典何尝不是对经典读解的一种方式?解构经典何尝不是福科式的话语权力的再生产方式?在解构的名下,并不是文化的虚无主义,而是文化生产,知识生产采取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运作形式而已。
因此,在这一意义上,经典是不死的,不会因为解构而死去,经典的死,只是因为遗忘,只是因为不再存活于当代的话语场域。如此看来,一方面,我们看到,批判理论为基础的新理论批评(包括文化研究)不可避免要与文学的经典价值建构产生紧张关系,经典的确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但另一方面,当代的经典也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存在和再生产,同时新的经典的建构也依然有可能幸存下来,这就使得文学批评对经典的读解变得弥足珍贵。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在这个最重要的基础上,当代文学批评或许可以找到自己幸存的依据。
[1] 本文是我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的《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课程的导论节选部分,经修改而成文,可能还保留一些口语成分,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2] [法]蒂博代(Albert Thibaudet)《六说文学批评》,郭宏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出版。第34页。蒂博代原书名叫《批评生理学》,中文译本书名叫《六说文学批评》。
[3] 同上书,第37页。
[4] 参见《诗人与时代》,伦敦,费伯出版社,1955年,第71-92页。
[5] W.J.T.米彻尔:《论批评的黄金时代》。中文译文可参见杨国斌译,载《外国文艺》1989年,第2 期,第62页。
[6] 据统计,美国大学的教育经费远高于中国大学的经费,比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耶鲁,任何一所长春藤大学一年的经费,相当于全中国大学的经费总和。近二年中国的高教经费有所上升,但二所长春藤大学也足以匹敌全中国的高教经费。
[7] 米切尔的讲演稿发表在“文化研究网站上”。参见W.J.T.米切尔《理论死了之后》 ,李平译, 载文化研究网站,发布时间:2004-7-26。
[8]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译林出版社,江宁康译,2005年,第5页。
[9] 四君子是:保罗·德曼、希利斯·米勒、哈罗德·布鲁姆和杰拉夫·哈德曼。
[10]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第5页,2005年4月第一版。
[11]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译林出版社,第8页,2005年4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