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4)

2014-07-02 01:17
导读:又说中国的高利贷资本在帝国主义入侵前就破坏了亚细亚生产方法,王礼锡说马扎亚尔自己以一个盾挡住自己的矛。马扎亚尔既认为土地公有是亚细亚生产
又说中国的高利贷资本在帝国主义入侵前就破坏了亚细亚生产方法,王礼锡说马扎亚尔“自己以一个盾挡住自己的矛”。马扎亚尔既认为土地公有是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基础,又说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分解了东方社会及其基础。王礼锡指出,周朝末年中国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就已经很盛了,按照马氏说法,东方社会已经不存在二三千年了,马氏“又以另一个盾挡住了他这个矛”。而且马扎亚尔把水利制度当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征,其实在水利方面亚洲和欧洲没有两样,马克思也没有把它看成一个社会的特别的基础,如此说来,马扎亚尔的观点岂不荒唐可笑。相反,王礼锡继承杜波罗夫斯基《亚细亚生产方法、封建制度、农奴制度及商业资本主义的本质问题》中的观点,认为水利和土地国有只是两种上层建筑的形式,不能成为亚洲社会的专利品[14]。
  王宜昌以为马扎亚尔的局限在于,在对象上只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在方法上使用地理条件决定论,结果只看到中国的落后和历史阶段的不可分;在材料上只限于封建社会。因而,马氏“把历史底中心和社会的中心放在旁边,而把旁边的东西,放在历史和社会的中心了。于是遂不得不看见黄土层和水利,整个地支配了中国历史了。”[2]
  虽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但是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却得以广泛的接受[13]。这种接受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她不仅为一系列以五种社会形态来划分中国历史阶段的历史著作提供了工具,从而改写了中国通史,并且由于争论中一些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为后来许多问题诸如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奴隶制问题、中国封建制长期延续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上的进一步争论,开了端绪。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四、唯物史观成为   参加论战的学者者,纷纷引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自己的根据。例如朱新繁《关于之封建性的讨论》[14],引用《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汇第一卷》、《之贫困》,批驳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的观点;引用《哲学之贫困》、《伊里基全集》第2卷上册的话来批评顾孟余、托洛斯基、拉狄克、陈独秀对列宁的误解——以为列宁也否定中国存在封建制,认为他们其实是荒谬的。再如孙倬章在《中国土地》[15]中,引《资本论》第3卷第2册法译本说明佃农变为资本家,在于生产商品以获得剩余价值;佃农介于地主和劳动者之间,受国际市场的支配,佃农资本家生产的大部商品送于市场;引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一书,说明列宁完全依照马克思的论述,说明农业资本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引《学批判》法译本,说明中国没有一个处于优势地位的生产部门,支配其他一切生产部门;引《哲学的贫困》说明所有权是的产物,是发展的,社会关系对于某个时期的重要性。他还在《中国经济的分析》[16]中,引用《共产党宣言》5次,《政治经济学序言》4次,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次,《资本论》、《哲学之贫困》、恩格斯《宗教哲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拿破仑第三政变记》、马克思《德国共产党的要求》、列宁《农业的资本主义》、列宁《十九世纪末的俄国农业问题》各1次,说明中国经济问题中最大的问题是帝国主义,那种排除帝国主义以分析中国经济从而否定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看法是荒谬绝伦的。类似情况不胜枚举。
  当时参与论战的王宜昌曾经指出,“在一九二七年以来,人们都利用着历史的唯物论所得的结论作为根本的指导原理,而将中国史实嵌进去。······各种杂志如‘新生命’,‘思想’,‘新思潮’等中,多是依据历史的唯物论这根本的指导原理来的。” [15] 大学排名
  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到底是如何论述社会发展问题的?而且当时有的学者并为能够完整地阅读他们的著作。人们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了解和研读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著作被大量翻译过来。何兹全在回顾他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时说:“当时,上海出现很多小书店,争着出版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的书。我是这些书的贪婪的读者。”[16](P32)
  《新思潮》1929年第2、3期合刊上,李德谟做了《关于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中文译著书目试编》,其中马克思传记3种、马克思著作11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译著,经济11种,马克思主义8种,反马克思主义3种,附恩格斯著作中译本7种。1930年第4期上,吴乐平《马克思主义精粹》,列了一个书目:马克思主义初步研究书籍: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生平事迹1种,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10种,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7种;如欲深造,还有13种。
  这些著作中被翻译成汉文的有: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政治经济批判》、《价值、价格及利润》。恩格斯《德法农民问题》、《德国农民战争》、《宗教·哲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家庭、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马克思主义的人种由来说》。普列汉诺夫《战斗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史的一元论》。列宁《民族革命原理》、《国家与革命》。布哈林《唯物史观》。
  这些书籍成为参加论战的学者必读著作。严灵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布哈林《××主义的A.B.C》、《××党宣言》、柯资基《马克思经济学说》、博哈德《通俗资本论》、蒲格丹洛夫《经济大纲》、《哥达纲领批判》等等重要书籍我都很细心地看过;并且对于我个人社会科学的知识的增进是有莫大的帮助。”他读过的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还有,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费尔巴哈论》和列宁《国家与革命》。[17]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唯物史观经典著作的翻译与运用以及社会形态理论方面的争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使得许多人都拿起辩证唯物论作为理论武器。对此罗新慧指出,“不管人们是否真正接受、信仰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们依赖的重要理论工具,是当时的史学界最具号召力的学说,它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正是初步地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学者们才有可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有独特的发展路径、中国是否经历奴社会、中国历史的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入讨论,人们的视野也才得以开阔。”[18](P44)
  社会史论战中许多人都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或者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王锡礼在比较社会史论战和人生观论战时认为,人生观论战是科学与玄学、唯物与唯心的争论,各有各的蓝本,是形式逻辑与玄学的争论;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科学成为常识性的真理,它是以中国实际为对象,以唯物辩证法为武器的唯物论内部之争[5]。甚至像新生命派的萨孟武都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程序的,若据各国经济史所示,则社会的发展过程,大约是由原始共产主义社会进为奴隶社会、农奴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才达到社会主义社会。”[19](.P1)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社会发展史的看法在当时相当普遍。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吴西岑曾经指出,“‘辩证唯物论’这个名词,近年来已成为中国思想界一个最流行的时髦名词了。治社会科学的人,无论懂与不懂,总喜欢生吞活剥的把这个时髦商标贴在自己的货色上,以求兜揽顾客。”[20]王宜昌也说:从1927年以来,“人们都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所得的结论作为根本的指导原理,而将中国史实嵌进去。但同时是不了理清楚历史的唯物论,或者有意滑头而曲解而修改而捏造了他们的所谓历史唯物论。”[15]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的确,那时的论战者确有一哄而上的嫌疑,许多人从唯物史观的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为自己的文章戴上眩人的理论光环。孙倬章就批评严灵峰和任曙,说他们“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的凤毛麟角,”不过“他们仍不不免陷于机械的唯物论,只知道是——是和非——非,不能辩证法的研究问题。”[21]但是如果按照吴西岑、王宜昌的说法,则又未免过分。事实上有一些学者对待西方的社会学说,还是保持着学者的风范,即对于理论和学术的批判态度,上文已涉及,不再赘述。
  总之,中国社会史论战,尽管是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然而通过论战,唯物史观的经典著作被翻译过来,唯物史观成为人们解释历史的理论, 一些历史研究新领域开辟出来。不管人们在使用唯物史观时出于什么态度,或者如何不成熟,但是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有了一次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与接受,正如一位史学家而言,“20-30年代之交出现的这三次论战,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次高潮,
上一篇:《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 下一篇: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