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社会史论战”对于唯物史观的(5)

2014-07-02 01:17
导读:是一次影响很大的高潮,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16](P32) [1] 朱逸之.半殖民地之结构的特征[J].新生命,1930,(10). [2] 王宜昌.中国史论史
是一次影响很大的高潮,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16](P32)
[1] 朱逸之.半殖民地之结构的特征[J].新生命,1930,(10).
[2] 王宜昌.中国史论史[J].读书杂志,1932,(二、三).
[3] 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论战[M].上海:生活书店, 1937
[4] 方峻峰.托洛斯基派之中国社会论[J].新生命,1930(5)
[5] 王礼锡.中国社会史论战序幕[J].读书杂志,1931年,(四、五).
[6] 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7.
[7] 杜畏之.古代中国批判引论.读书杂志,1932,(二、三).
[8] 胡秋原.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专制主义[J].读书杂志,1932,(七、八).
[9] 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一续)[J].读书杂志,1932,(七、八).
[10] 镜园.评两本论中国经济的著作[J].读书杂志,1931,(四、五).)
[11] 朱新繁.1931年10月29日致礼锡先生[J].读书杂志,1931,(四、五).
[12] 何干之.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M],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
[13] 李季.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J].读书杂志,1932,(二、三).
[14] 王礼锡.中国社会形态中之谜的[J].读书杂志,1932,(七、八).
[15] 王宜昌.中国社会史短论[J].读书杂志,1931,(四、五). )
[16] 何兹全.我所经历的20世纪中国社会史研究[J].史学研究,2003,(2).
[17] 严灵峰.我与社会[J].读书杂志,1933,(一).
[18] 罗新慧.<读书杂志>与社会史大论战[J].史学史研究,2003,(2).
[19] 萨孟武.中国社会问题之社会学的研究[M ].上海:华通书局,1929.
[20] 吴西岑.机械的唯物论与布哈林.动力[J],1930,创刊号.
[21] 孙倬章.中国经济的[J].读书杂志,1931,(四、五).   
  注释: [1]中国社会史论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1934到1935年的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狭义上就是以《读书杂志》为主要阵地的中国社会史论战。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大革命失败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论战。 [2]王宜昌在《读书杂志》1932年第二、三期合刊上发表《中国社会史论史》。李季在《读书杂志》1932年第二、三期合刊,1932年第七、八期合刊,1933年第三、四期合刊上连载《对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贡献与批评》,后加以整理于1936年由神州国光社出版,名为《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何干之《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和《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由生活书店于1937年出版。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由知识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3] 由周佛海主编,新生命月刊社出版。
[4]《新思潮》创刊于1929年11月15日,由朱镜我(朱德安、谷荫)主编,其中第2、3期合刊1929年12月15日出版,第4期1930年2月28日出版,第5期为《中国经济研究》专号1930年4月15日出版,第6期1930年5月15日出版,第7期1930年7月1日出版。是刊先由新思潮社编辑、出版发行,第5、6两期由江南书店发行,第7期改名为《新思想月刊》,由新思想社发行。
[5]严灵峰(又名明杰)创办,1930年7月15日创刊,由神州国光社出版,一共出了两期。
[6]他的观点有变化,1931年《读书杂志》第四、五期刊行之时,批判严灵峰、任曙;到了1932年在《读书杂志》第二、三期合刊上发表《中国经济的分析及其前途之预测》,则批评刘梦云,主张中国为资本主义社会。
[7] 字亦明,其参加论战的文章还用朱新繁署名,抗战期间化名为柳宁。
[8] 又名吴黎平、吴良斌。
[9]以杂志为标准,分为“新生命派”如周佛海、戴季陶、潘公展、陶希圣、陈邦国、朱伯康、梅思平、梁园东,“动力派”如严灵峰、任曙、刘仁静(又名刘镜园、刘亦宇、列尔士。),“新思潮派”如潘东周(又名潘文育)、王学文(笔名王昂、思云)、吴黎平、李一氓、张闻天、向省吾(原名傅学铣)、何干之等,“读书杂志派”如王礼锡、胡秋原等。以倾向为标准,共产党内部可分为斯大林派(多数派,也有人称为干部派)主要是新思潮派的成员,托陈派(少数派、反对派或机械派)主要是动力派和李季、王宜昌、杜畏之;国民党内部蒋介石派主要是新生命派,汪精卫派(改组派)以陈公博、顾孟余(曾化名公孙愈之)、王法勤为代表。按,据吴亮平和薛暮桥回忆,动力派就是托派,详见周子东等《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18-119页。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10]朱新繁在《读书杂志》1931年第四、五期合刊上发表《关于中国社会之封建性的讨论》,批评陈独秀、陶希圣的中国社会资本主义说,已经表明自己“新思潮派”的态度。王宜昌在《中国社会史论史》中以为朱新繁(朱其华)“是代表‘新思潮派’的思想的一个人物。”(《读书杂志》1932年第二、三期合刊。)严灵峰在《关于任曙、朱新繁及其他》中也称朱新繁“是斯达林学派中所派生出来之‘自我吹牛’的标本角色。” (《读书杂志》1932年第七、八期合刊)然而1931年10月29日朱新繁致信王礼锡,表明“弟著作名现已改为其华,新繁旧名,不复再用矣。”31日王礼锡回信表示“以后著作名当遵改其华。”(《读书杂志》1931年第四、五期合刊《中国社会史论战第一辑出版以后通信十一则》。)1932年3月26日《关于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一封公开信》声明:“以朱新繁名义发表的著作无论已毁或尚存,我全部否认,因此项稿件,大部非本人所作,我必须绝对否认!” (《读书杂志》1932年第二、三期合刊。)无论署名朱新繁的文章是否为朱其华所撰,就从文章所反映的看,朱新繁是可以被看成“新思潮派”的。
[11]陶希圣在《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
上一篇:《语丝》:现代散文文体自觉的 下一篇: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