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及期调整障碍(4)
2017-09-11 02:07
导读:家公粮、定购粮(以钱代粮亦可),崔收农村治理和公益事业摊派钱,突出完成计划生养任务 的简单形式,群众称之为“要粮、要钱、要命”。这种情况很大
家公粮、定购粮(以钱代粮亦可),崔收农村治理和公益事业摊派钱,突出完成计划生养任务
的简单形式,群众称之为“要粮、要钱、要命”。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放弃了计划组织和指
导生产的作用,加剧了国家宏观调控和引导生产结构的困难,也恶化了与群众的关系,而农
民固然有较大的自主权,但由于自身局限和市场缺陷,生产行为经常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既
没有遵循政府的结构调整目标,也偏离了社会需求结构引导的方向。
更为普遍的另一种情况是,沿袭计划治理的习惯作法,固然不再规定同一播种、田间治理、
收获时间,但农作物播种面积、品种仍由县、乡、村逐级下达任务,定购粮也采用行政命令
,甚至仍然出现农民没有按指令播种作物和品种,被强行拔除已种作物的现象,或者在收获
季节不管农户是否播种,一律按规定面积甚至按人口扣缴税费钱款。这种方式当然不能摆脱
过往计划与实际需求相脱节的种种局限和矛盾。
比如,90年代初粮食屡次出现过宽松局面。但很多地方仍然不留意品种和结构调整,一味强
调增产与播种面积计划。1990、1991年粮食大丰收后,各地粮食普遍胀库滞销,一些地方市
场粮价跌至每百公斤20-22元,比国家最低保护价还低了37-43个百分点,出现了谷贱伤农的
现象。
又如,政府经常为某些“短缺”的产品,安排了大量的生产计划,但这种计划不象市场调节
那样冷酷,而是带着“父子”间的脉脉温情,若市场一旦出现异常,生产、流通、加工三方
面出自不同利益,均可能提出违约要求,与国家讨价还价:市场紧缺时,千家万户的农民要
求到市场卖高价,国家收购和加工部分要求用行政手段维持原合约收购,各地为维持局部利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益到处设关建卡,以至连年爆发“棉花大战”、“烟叶大战”、“蚕茧大战”等。市场滞销
时,农民要求政府履行合同,加工部分则要求按市场价调进,流通部分则不愿积存而拒收,
市场上又出现了“卖粮难”、“卖棉难”等。矛盾年年不断。
农村生产与治理形式的非协调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农业生产综合服务体系的发展较为困难
。如过往农村公社一级设立的农技站、畜牧站等服务组织,由于事业费短缺,数目很少的农
技职员较难直接对千家万户服务,而且,负担较重的农民也难接受收费服务,因而其生存与
发展碰到很大困难。据统计,全国包括转营和部分转营他业的五种农技单位人数占乡村劳动
力的比重,1981年为1.69%,1991年已下降为1.44%。这与经过90年代初农产品结构性矛盾冲
突之后,中心提出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结构调整方向②很不适应,影响达
到依靠科学技术实现的“三高”农业的发展目标。
其三,乡镇企业利润收缴过紧与企业积累发展的矛盾。乡镇企业大发展是在我国特残国情下
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亦即结构转换的现实之路。乡镇企业长远发展目标以及进步竞争生存力,
是通过技术更新进进现代化大生产行列,而且,这种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主要依靠自身积累
机制来完成。但目前,我国乡村治理机构和职员急剧增多,农村治理和公益开支日益加大,
在国家财政紧张,又是分灶吃饭的情况下,大量经费缺口只有两个来源:在有乡镇企业的地
方,第一来源是乡镇企业利润,其次是向农民摊派。由于目前乡镇企业缺乏规范化和法制化
,致使乡村两级对所属企业的利润收取多是任意性的,甚至把企业视为自己的“钱袋”。据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江西省有在部分对本省300余个乡镇近2000家乡镇企业的调查,1987、1988上半年,乡镇收
取企业的利润占企业全部税后留利的57%,最高的10个乡镇对其127家企业的利润取达到92%
。这就使乡镇企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极大限制,一旦碰到市场疲软或国家紧缩政策,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