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及期调整障碍(6)
2017-09-11 02:07
导读:也不能由市场机制调节到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均衡点。 (1)要素市场不健全。表现为主要农产品长期以来由国家刚性征购,在市场上自由成交的数 量较
也不能由市场机制调节到与社会需求结构相适应的均衡点。
(1)要素市场不健全。表现为主要农产品长期以来由国家刚性征购,在市场上自由成交的数
量较小;规范的期货交易基本上没有,农民不能根据市场获利情况安排自己的生产项目:资
金由政府根据政策规定主要以农副产品预购定金的形式,对农户均匀贷款,自由资金很少,
农户不能根据自己的生产能力足够资金来扩大生产;技术、信息市场还未形成,很少成为农
民的踊跃购买的对象。
(2)价格机制缺损。价格是引导农民结构调整的主信号。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农副
产品的价格都由国家严格规定。国家固然管住了这一块,但对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流通环
节却没有完全管住,以致国家固然屡次进步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却抵不住化肥农药等一
涨再涨,农民的比较利益反而下降。如1993年与1990年比,全国粮食收购综合价格进步了15
.9%,而化肥零售价上涨了18.9%”1994年,据部分地区的调查,按每亩交售125公斤稻谷计
算,因收购价进步而增加的收进扣除因农资涨价增加的支出,农民要倒贴5元,每50公斤棉
花净收进为-0.32。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对这些产品的生产行为事实上不是受市场价格信号
引导,而是刚性收购任务和自食需要驱动的。也就是说引导结构调整的价格机制很大程度上
是不起作用的。对于其他一些没有列进国家严格治理的农副产品,农民固然根据市场价格决
定生产,但往往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很大,不能形成稳定的生产结构。如前几年发生的苎麻
,蚕茧等生产大起大落现象,就说明了这个题目。
(3)信息传播阻滞。伴随生产要素运动出现的信息。在现代经济生产里,越来越成为影响生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产发展和结构转换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农村大多数地方,信息传播手段极其落后,电话不
能,报刊极少,电视普及率还较低。如1993年,全国农村行政村通电话的比重仅为44.1%。
更重要的是,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远未进进市场,特别是乡村缺乏直接引导和服务于农民
生产的高效组织形式和信息网络,信息传播处于阻滞状态。农民在有限的自主权内发展一些
生产项目,经常是根据调整生产结构的信息和经济气力受到极大打击。
〖jz〗消除障碍,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成长
第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和我国产业化整体水平相适应。
农村产业结构成长与进步必须与整个产业化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脱离我国人口和土地双重
压力的现实,强求在短期或一步调整到非农产业在就业、国民总产出和收进结构中占尽对优
势。进进高度产业化阶段。我们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土地经营规模来衡量,要分成小
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规模经营三个阶段⑤。目前应抓紧向适时规模经营靠近。即一部分
农户脱离土地,转向二、三产业,使土地相对集中,劳动生产率大大进步,这时,农业就业
人口约占全社会就业人口30%,在农村内部约为40%,农业净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农
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由90年代初期三个产业之比的1:4.4:3.11进步到1:2.2:1.55。即全社
会结构水平比目前进步一倍左右,大约进进产业化中期水平,到来世纪再逐渐进进高度产业
化阶段。
第二,进步素质,更新观念,引导农民进进现代商品经济的新天地。
要进步农民素质,一是要搞好基础文化教育,从初等教育抓起,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
要抓成人职业教育,利用各种办学条件如职业学校、短训班等形式,进步农民的生产劳动技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能。三是通过正规国民教育体系尽可能为农村培养专门人才,进步农业科技人口的比重。四
是通过宣传、示范、商品交流的文化载体等等,更新农民的商品经济文化观念,开拓商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