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变动中的农业力剩余(2)
2017-09-13 01:09
导读:力和有序度逐渐降低,它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农 业密切关联。多种经营、规模经济、交换增值、竞争开放是其
力和有序度逐渐降低,它无法解决日益尖锐的人口与耕地的矛盾。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现代农
业密切关联。多种经营、规模经济、交换增值、竞争开放是其主要特征,它不断与外界交换
物质、能量和信息,引进负熵流,在有序化过程中保持人口〖cd2〗经济〖cd2〗生态的良性
循环,能同时保证农业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和向外公道转移。正如列宁所说:“商品经济的发
展本身就意味着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产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减少……产业中
心的形成、其数目的增加、以及它们对人口的吸引,不能不对整个农村结构产生极深远的影
响。”“这样,农业本身变成了产业(即商品生产),其内部也发生了同样的专业化过程。”
(六)东部经济和中、西部经济。我国东部经济带由于历史的和地理的原因,经济出发点较高,
率先开放中特殊的优惠政策,灵活的市场机制使他们如虎添翼,获得超常发展,扩张的冲动
形成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较高的工资率则刺激着外来劳动力的强劲供给。中西部经济带由
于历史包袱较重、开放开发相对滞后,因此这些地区的劳动力供给远远超过了劳动力的需求
,在“东部效应”的牵引下,形成了劳动力往沿海地区活动的浪潮。现在,对外开放的格式
正从沿海向沿边(边境)、沿法(长江)、沿线(铁路线)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继而从“四沿”向
广大内地纵深扩展,中西部经济的开放开发进程将大大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在更
广泛的区域中进行。总之,二元经济中先进极与落后极的矛盾运动,决定了农业劳动力不断
剩余并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总趋势。
二、农业劳动力的相对剩余和尽对剩余。由我国二元经济的特殊矛盾所决定,农业劳动力剩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余存在着两种性状:一种是尽对剩余,它是结构变迁中农业进步所要求的“正常剥离”;另
一种是相对剩余,它是不利于农业进步的“非正常剥离”。下面从农业产业结构、资源状况
和经济体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配比和生产项目的配比。从农业生产要素的配比看,全国
大部分农业地区生产要素中资金和技术的比重还很低,耕地和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大,但耕地
总面积和人均占有量日渐减少,人口和劳动力却日益膨胀。从农业生产项目配比看,我国尚
未突破以耕地农业为主、耕地农业中又以种植淀粉类作物为主的传统格式。1989年,农业总
产值中,农作物种植业、林业、副业、渔业的构成分别是56.2%、4.4%、27.5%、6.6%、5.3%
。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和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仍以种植业为主,主要依靠增加活
劳动来增加产量产值,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必然呈下降趋势。当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下降
幅度尚处于零值之上但低于非农产业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时,农业劳动力还存在一定的潜力,
可以继续留在农业生产上发挥作用,但他们在外部较高工资率的吸引下又可能随时向非农业
向非农业部分转移,所以这里劳动力具有相对过剩的性质,是相对剩余劳动力。当农业劳动
的边际生产率降到零值或负值的时候,就意味着“增劳不增产”,劳动力已出现尽对富余,
向农业外部转移势在必然,因此这种劳动力具有尽对过剩的性质,是尽对剩余劳动力。当然
,只从静态环境考察是不够的,下面进一步结合动态环境进行考察。
农业资源的现状及其 变 动也决定了劳动力剩余的两种状态。在土地资源中,我国现有耕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地已减少到14.3亿亩,人均耕地已减少到1.2亩,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4。边际产品和均匀产
品都在下降,促使劳动力尽大面积的山地、荒丘、水域和滩涂有待开发。因此,农业发展规
模还未达到极限。从农业劳动力资源看,数目多素质低是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基本现状,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