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变动中的农业力剩余(5)
2017-09-13 01:09
导读: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主要有三大往向:第一、农村的非农产业即农村的二、三次产业。其 中,乡镇企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各地乡镇企业的发
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主要有三大往向:第一、农村的非农产业即农村的二、三次产业。其
中,乡镇企业是吸纳剩余劳动力的主力军。各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在吸纳能力
上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第二、城市。城市经济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定
向性,这不仅包含前面所述的部分、行业和职业指向,还包括城市规模和发展状况上的差别
。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是:小城市倾向(积聚)龃蟪鞘星
向(集中)鲋械瘸鞘星阆(扩散)鲂〕鞘星阆(异质性回回)龀窍绮畋鹣失(质的奔腾)。大
量事实表明,我国正处在集中型的城市化阶段。世界银行有关报告指出,现代城市只有达到
15万人的规模时聚集效应才会出现。1980年,整个南朝鲜经济产值的50%以上都是在以汉城
为中心四周方圆72公里的区域内创造出来的。在我国,城市越大,百元资金提供的利税率就
越高,综合上风就越大。相反,大多数小城市资金奇缺、技术落后、基础设施差、综合效益
低下,这是人为地搞小城镇“遍地开花”的结果。显然,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大城
市是有客观必然性的。第三、沿海地区。这些年它们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速度之快、数
量之大是惊人的,目前仅上海市的外来人口就达251万,其中建筑行业一结工人几乎100%是
民工;深圳则是典型的移民城市。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的转变,到国外投资
办厂、经商和打工的城乡人口也将逐渐增多。
(三)应针对农来劳动力转移的实际,在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目前农业劳动
力转移的情况多样复杂。从性质看主要有三类。创业型:一些有开拓进取精神的富裕农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以直接投资或承包租赁等形式向三、三次产业发展;一些有志创业但苦于资金、技术短缺的
农民,外出打工,获得一定资金和技术之后,又回乡另起炉灶大干一番。解脱型:一些在生
产和生活上受窘的贫困农民,抱着摆脱困境的目的往外活动,往往满足于生活水平、职业和
身份的改变。盲流型:一些农村青年外出主要不是出于经济和干事业的需要,而是盲目追求
城市的各种“高享受”、“高消费”,有的人已附进犯罪的深渊;一些未成年人原本不缺衣
食之源,却在家长或他人的误导下外出打工甚至以乞讨为发财手段。从转移方式看,有的是
在政府机构的组织下进行;有的是在亲朋好友的“连锁效应”作用下外出;有的是通过各种
民间职业中介机构推荐;还有的是在无具体目标、无引导、无保障的情况下盲目活动。后两
种方式往往使活动者受骗上当或辗转劳顿一无所获。在转移的程度上,主要有四种状态。完
成型:即农业人口在大量农业部分或地区获得了确定的职业、身份和住房,已完全同农业分
离。不研究型:受主客观条件约束,一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既可能中途
折回,也可能走向完成状态。反刍型:一些农民“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把外出挣钱、学
技术当作增强农业生产经营实力的一种手段。季节型:不少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在忙季从事
农业劳作,在闲季外出做临时工,他们依托承包地呈季节性活动。从转移的序列看,在产业
上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先是进进“边沿性经济”或较低层次的非农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
随着技能的逐步进步,再进进较高层次的产业、行业和工作岗位;在区域上先是集中向沿海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地区和大城市转移,随着内地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又逐步向内陆热门地区分流。由上可见
,在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向外转移中,理性和非理性、有序和无序,有效和浪费同时并存。为
此,必须加快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规范的职业培训机构、就业中介机构和信息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