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农村社会保险的比较研究(5)
2017-09-14 04:35
导读:究和适当鉴戒。统观起来,搞农村社会保险,首先是要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是 搞好农村社会保险的先决条件。其次,需要国家的大力扶助。在现阶
究和适当鉴戒。统观起来,搞农村社会保险,首先是要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这是
搞好农村社会保险的先决条件。其次,需要国家的大力扶助。在现阶段,由于我国农
村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国家的财力支出无论如何难以达到理想的高度。因而,
作为农村基层单位的集体经济组织,则相应地多尽一分气力。城市社会保险气力也应
当努力支持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实行适度的城乡流通,以城市之盈补乡村之缺。
三
根据我国国情,农村社会保险事业发展应遵循的原则应当是:
第一,家庭保险与社会保险相结合,以家庭保险为主的原则。
我国目前农村的经济条件还是比较差的,农民群众的投保能力从普遍上看还比较
低。因而,整体农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享受低层次的社会保险待遇。社会
(集体)对农民个人支付的社会保险金只能解决投保人经济需求的一部分。大部分地
区的农民在养老、疾病等各方面经济来源,仍然要以家庭为主。因而,农村社会保险
事业不能不发展,但它有一个过程,要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壮大,不能急于求成。
第二,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
搞农村社会保险,没有农民的自觉自愿参加不行,完全由农民自发地发展也不行
,必须由国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调控。农民的积极程度以经济收进的增多为基础和决
定性条件,而经济的富裕程度又是相对的而不是尽对的。在什么收进水平上应拿出多
少分量投进社会保险,没有一个硬性的客观标准。在社会保险事业刚刚起步,收益效
应在社会上还没有一个规模性示范之前,农民参加社会保险的自觉性往往具有后滞性
。而政府是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列,站得高,看得远,具有超前性。当农村有了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实现社会保险的现实基础而不往及时引导,会延误农村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进而影
响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当农民没有参加较高水平的社会保险的能力和愿看时而强制
推行,则会挫伤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也会影响整个农村事业的发展。
第三,因地制宜,标准有别的原则。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距很大。各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险方面的支付
能力也相差很大。而国家在财力上又很难支持落后地区在社会保险上遇上富裕地区社
会保险的水平。人为地“削富济贫”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因地
制宜地实现当地农民能够接受、又承担得起的社会保险形式。形式和标准都不能搞“
齐步走”。在社会保险事业上也实行答应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发展起来,影响、
支持和带动贫困的地区和农民共同发展的方针。
第四,农工商社会保险一体化原则。
中国农村的社会成分正在经历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专门从事种植(养殖)业的
农民比例趋于缩小,而从事(或兼营)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不断加大。实行农
村的社会保险,必须将农村中各类职员同一考虑,形成整体系统。凡是集体所有制的
企业单位,其成员的社会保险待遇应当与纯粹的种植业农民基本相同。由于企业的原
始资金是全体集体成员共同劳动的积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其投保数额和享
受待遇可以采取较高标准,但也应留意缩小与一般农民之间的差异。这样做,有利于
稳定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壮大种植业队伍。
基于上述原则,鉴戒国外有益做法,比较国内已经涌现出来的“集体包揽模式”
、“社会统筹模式”、“储备积累模式”等等雏形,分析浙江农村出现的“三结合养
老模式”、“丽东模式”、“古荡模式”等具体做法,我以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险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以民政部分同一指导和治理下的基层基金会形式建立和发展比较妥当。
农村社会保险基层基金会以乡为单位比较合适。由于各个乡内部的经济状况比较
平衡,易于从实际出发进行治理和操纵。基金会由乡长兼任会长,由乡级财政税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