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吞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2)
2017-09-19 06:27
导读:、1∶6。尽管该区多年来采取各种措施扶贫,但收效不大。区领导通过认真调查分 析,大胆制定了组织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通过多种方式
、1∶6。尽管该区多年来采取各种措施扶贫,但收效不大。区领导通过认真调查分
析,大胆制定了组织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划,通过多种方式将山区8万人口
逐步转移出来。其中对部分地处边远、生存条件极差的山区小村、弱村,采取了整村
搬迁的方式,使之并进城郊或乡镇政府驻地的大村、强村。从1994年开始到19
95年底,该区已有22个富村、强村吞并了24个山区弱村、小村,转移人口近6
000人。通过此举,促进了资源与人口的公道配置,探索了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二.吞并形式
山东的村庄吞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扩张式吞并
扩张式吞并主要是指一些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出于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的需要而兼
并弱村、穷村。吞并的对象主要是处于经济强村或强企业周边地区的弱村、穷村。这
种吞并又表现为两种模式,一是经济强村吞并弱村、穷村,二是强企业吞并弱村、穷
村。
经济强村吞并弱村、穷村,其典型形式有龙口市前宋村、博山区岜山村等。前宋
村1994年已拥有15处企业,职工12000多名,其中10000多名职工为
外来打工职员。该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急剧膨胀,自身的土地和几百
名劳动力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与之相邻的下丁家镇的达沟
村、西马村和本镇的后隋村,集体经济则非常薄弱,荒岭长年得不到开发利用,人均
收进水平较低。经上级政府的协调和批准,从1994年10月开始,前宋村对与之
相邻的三个村进行了吞并。吞并的具体形式有三种:一是一步到位,将仅有21户、
66口人的西马自然村直接吞并,其户籍全部转进前宋村,村民全部迁进前宋村的居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民小区,每户分配一套水电热齐全、面积166平方米的楼房,劳动力全部安排就业
,原西马村的55亩耕地及0.22平方公里的村庄和山峦全部划回前宋村所有。二
是先并后转。对有146户、546口人的达沟村撤消行政村,保存自然村,235
亩耕地及1平方公里的村庄和山峦划回前宋村,100多万元的外债由前宋村承担,
村民户口逐步迁进前宋村,村民分步享受前宋村村民的待遇。三是分期过渡。对有4
47户、1394口人的后隋村,保存其行政村和自然村,村党支部划回前宋村党委
领导,后隋村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有困难时由前宋村视情况予以资助
。后隋村的劳动力大部分由南山团体安排就业。前宋村对其村镇规划、资源开发、社
会治安同一组织实施和治理。吞并后,前宋村的土地总面积由1平方公里扩大到10
平方公里,新增劳动力近千人。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强企业吞并穷村、弱村,其典型形式有荣城市的马山实业团体公司、烟台牟平区
的金珠林团体公司等。以荣成的马山团体公司为例,该公司根据自身扩张的需要,从
1988年开始,就对企业驻地四周的东庄、西庄、大疃、王家庄、刘家庄、唐家庄
等6个农业村庄逐步实施了吞并。到1992年,吞并完成后,6个村党支部、村委
会全部撤销,劳动力都成为该公司职工,1400多亩耕地及沿海滩涂等整片划进公
司,实行同一规划,综合开发。农业生产同一成立一个农业党支部,领导果园、蔬菜
、养猪、养鸡等农业生产。总公司对下属各企业实行集体所有,同一经营、分级承包
、效益分配。
(二)扶贫式吞并
扶贫式吞并主要是指有组织地将一些地处边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脱贫致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富无看的弱村、小村,合并到城市郊区或本乡镇的富村、大村,整村或部分人口迁户
转移。这方面,淄博市的博山、淄川区具有代表性。
博山区山头镇河北北村是一个城郊村。原有280户,850人。他们立足自己
的资源上风,发展陶土产业,1994年固定资产达到3500万元,完成产值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