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吞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3)
2017-09-19 06:27
导读: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人均收进达到2700元,是一个乡镇产业发达的 富裕村。1994年7月,经区委、区政府的协调,吞并了距该村5
00万元,实现利税800万元,人均收进达到2700元,是一个乡镇产业发达的
富裕村。1994年7月,经区委、区政府的协调,吞并了距该村50公里的山区穷
村—李家乡的东白石村。为了李白石村的搬迁,河北北村投资60多万元在自己村附
近的山坡上建起了30多套新房,每套房都是独院,3间、4间不等,并通上了自来
水。东白石村的33户人家,近百口人一次性全部搬迁下来,并进河北北村。东白石
村作为行政村、自然村均已取消,劳动力全部安排在村办企业就业。用这种整村搬迁
的方式使那些地处边远山区、生存条件恶劣的穷弱小村彻底脱贫,事实证实是比较成
功的。目前与博山区条件类似的淄川区已利用这种方式将3万多山区人口转移出来,
大部分集中在城区近郊。
(三)联合式吞并
联合式吞并是一种渐进性的村庄吞并形式。它不像扩张式或扶贫式吞并那样,一
次性地直接改变农村社区组织形式和治理体制,而是在村与村之间原有社区组织和管
理体制暂时不变的条件下,在经济发展和村镇建设上采取合同契约或其它方式进行合
作,使人口逐渐向中心村或强企业驻地集中,使自然村落走向萎缩。
莱州市神堂镇丁家村,靠发展乡镇企业致富,成立了宏祥团体公司。为进一步膨
胀发展,他们与邻近的贾家村等15个村紧密联合,吸收了这些村的部分劳动力和土
地,使人口和土地逐渐集中,团体规模不断扩大。到1995年,丁家村人口已由过
往的600人发展到3500多人,人均收进达到4600元,产值完成8.8亿元
,建成了6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这种联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渐进的村庄吞并
过程。
联合式吞并,也有以企业为主联合周边村庄共同发展的典型。如荣成市邱家渔业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公司,是一个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乡镇企业。他们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先后与周边1
1个村签订了种菜、种粮合同,吸收这11个村的部分劳动力成为公司职工。而这些
村的土地在一定阶段内就成了公司的粮菜生产基地。这种形式的联合,通过一段时间
的实践,有的可能终极形成强企业对穷村、弱村的吞并。
为了推动城乡一体化,加快小城镇建设,改变城市化落后于农村产业化的现状,
山东也有一些地方,以政府为主,通过体制上的变动促进人口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如淄博市周村区,就计划以经济比较发达的明星村为中心,与四周的弱村联合成立党
委,同一领导周边村庄的经济发展,通过政治一体化来推进经济一体化,探索“合村
并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
三.吞并效应
在山东出现的各种形式的村庄吞并中,扩张式吞并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而
自然产生的,最具有典型意义。联合式吞并实质上是扩张式吞并的过渡形式。扶贫式
吞并固然有较多的人为因素起了作用,但仍然是农村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富
村有能力吞并穷村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尽管村庄吞并的形式有所不同,但都产生
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一)体制效应
村庄吞并首先是一种体制上的变化(联合式吞并例外)。这种变化一是表现为社
区组织的集中,实施村庄吞并的地方,有的自然村落已不复存在,有的自然村落虽还
存在,但治理权已回吞并村所有,土地、劳动力资源由吞并村同一安排,被吞并村出
现了逐步萎缩趋势。二是表现为领导体制的变化。富村与穷村的差别很重要的一个方
面就是由于富村往往有一个团结实干、有开拓精神的党支部,能带领群众致富。而穷
村则往往缺少这样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行村庄吞并后,组织资源得到优化,被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吞并村有了好的带头人,群众就有了干劲和希看。
(二)资源重组效应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长期以来受自然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双重束缚,资源难以公道流
动和优化配置,阻滞了农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村庄吞并的出现,则在一定区域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