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吞并:现代化中的农村社会变迁(6)
2017-09-19 06:27
导读:的失落感。大多数吞并方的领导班子都能考虑到这一点,对被吞并村的干部给予公道 安排。对能力强、威信高的原村干部,往往采取留任的方式。对有些
的失落感。大多数吞并方的领导班子都能考虑到这一点,对被吞并村的干部给予公道
安排。对能力强、威信高的原村干部,往往采取留任的方式。对有些能力一般的原村
干部则采取另外安排的方式,使之在权利和经济利益上得到某种补偿。如前宋村、马
山团体吞并几个村后,多数原村干部安排进村办企业任领导干部或中层干部,如原达
沟村支部书记宋致怀,已安排担任“大厂长”,治理塑料厂、纸箱厂、涂料厂三个企
业。因此,从总体上看,村庄吞并过程中的社会矛盾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干部群众
的心理都比较稳定,心情比较愉快。
五.存在题目
村庄吞并作为农村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发性,
很多做法尚在探索中,因而难免存在着一些题目。调查中发现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
(一)关于政府在村庄吞并中的作用题目。对于村庄吞并这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产生的新事物,各级政府一般都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并起了较好的组织协调作用
。但也有个别地方存在着吞并条件尚不成熟,政府部分硬“捏合”的题目。特别是以
扶贫为目的,政府行为起主导作用的地方,更难以避免个别吞并双方不情愿,经济利
益尚未协调处理好,政府硬要促成的题目。当然也有个别地方,政府对条件成熟的村
庄吞并支持不够,协调不力。
(二)关于土地资源的利用题目。在村庄吞并过程中,一些富村、强企业出于自
身扩张的需要,对被吞并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缺少规划,有的对耕地大规模占用,造成
土地资源的浪费。有的地方对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后,耕地全部改种经济效益比较好的
经济作物,不再种粮棉作物。这种做法在小范围内出现是无碍大局的,但假如出现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面积的仿效,粮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则会影响社会稳定。此外,有些边远山区的
村庄被吞并后,长途搬迁至城郊,原有的土地如何耕种,山林如何治理等题目也未能
解决好。
(三)关于农业的地位题目。一些穷村、弱村被吞并后,由于大部分劳动力都被
安排进二、三产业就业,农业劳动力大量减少,而富村、强企业的领导一般也都把主
要精力放在抓二、三产业上,因而对农业有忽视的倾向。有不少地方实施村庄吞并后
对农业同一规划和经营,建立了尽色车间,效果较好。但也有个别地方对农业不够重
视,任其自然。土地仅有一些半劳力粗放耕作,有的地方甚至出现撂荒现象,使农业
的地位下降。
(四)关于产权关系和利益分配题目。村庄吞并涉及到复杂的产权关系和利益分
配关系,搞不好会引发矛盾和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一般富村、强企业经过多年创
业,集体经济实力都比较雄厚。按集体所有制性质来说,资产应属于集体的每个成员
共同占有。如前宋村原有1000口人,集体固定资产6.3亿元,均匀每个人拥有
63万元。实行吞并后,如将另外三个村的2000多人口也全部并进,则使人均占
有份额大幅度降低。目前在吞并中一般都实行了分期过渡的办法,但人口少的村较容
易被接纳,可以直接享受到富村的住房、养老等福利待遇,而人口多的村固然也贡献
了土地和劳动力,却很难享受富村的村民待遇,出现了同村村民的不同待遇题目。这
就使吞并村和被吞并村的村民均有不公平感,轻易引发社会矛盾。如何解决好这一问
题,还须进行深刻细致的探索。
(五)关于村镇规划题目。目前村庄吞并多属自发行为,没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
起来。有些富村固然乡镇企业发达,有能力吞并四周穷村并发展成小城镇,但由于不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是乡镇政府驻地,列不进城镇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往往是零打坏敲,形不成规模,只
能搞成中心村。如任其发展就轻易形成星罗棋布,却不具备小城镇规模的分散的人口
聚集地。假如在此基础上再向小城镇集中,则可能造成人力、物力特别是土地资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