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题目:什么“农民”?什么“题目”?(5)
2017-09-20 02:35
导读:样。 温铁军先生曾写过一篇好文章:《粮食有题目,但不是粮食题目》,实在同样可以 说,土地有题目但不是土地题目,民工潮有题目但不是民工题目,
样。
温铁军先生曾写过一篇好文章:《粮食有题目,但不是粮食题目》,实在同样可以
说,土地有题目但不是土地题目,民工潮有题目但不是民工题目,……中国历史上农业
社会的大共同体本位传统加上改革前大共同体一元化体制对人的个性与公民权利的压抑
使现代化受阻,在这个意义上的确可以说“中国题目实质上是农民题目”,但“农民问
题”的实质并非种田人的题目。“农民”作为一个职业概念是与工人、渔民、教师等并
列的种田人,但“农民社会”与“市民(公民)社会”的相对并不是职业的相对,而是
身份性共同体与个人本位的相对。而这个意义上的“市民”在改革前的中国作为一个阶
层并不存在,因此可以说我们全都是“农民”,尽管我们并不都种田。不仅如此,由于
旧体制下的城里人比种田人更依附于共同体(这与西方的citizen相反),因此他们往往
比种田人更“农民”,以至于在改革时期他们反而要向后者学习怎样做“市民”了。
但这当然不意味着在人格上城里人与乡下人有什么优劣之分,应当说现代化的本质
并不是城里人“改造”乡下人,也不是乡下人“改造”城里人,而是城乡公民都成为“
完成的个人”。过往那种“改造”论恰正是一种压抑个性并使人依附于共同体的理论,
所谓“严重的题目是教育农民”即“教育”那些有创业个性的农业者,所谓知识分子“
接受农民再教育”即接受消灭思想个性的再教育,其后果都是把人(无论是城里人还是
乡下人,是农民还是知识分子)变成“狭隘人群的附属物”,这当然是与现代化背道而
驰的。
如今,农村改革深化面临一系列题目:农民活动、地权整理、乡企转制、村政改革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减轻负担……但正如民工潮与乱占耕地这两件事昭示出的:现在很多“农村题目”的
根子实际上在城市,改革至今,“就农言农”已经很难再改下往。“中国题目的实质是
农民题目”这句老话如今应该反过来说了:农民题目的实质是中国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