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3)
2017-09-22 01:54
导读: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以小生产为基础的经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 低下的商品率,不可避免地与发展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大市场需求相
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以小生产为基础的经营方式,以及由此产生
低下的商品率,不可避免地与发展社会大生产为基础的大市场需求相矛盾,限制农业
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同道在1990年谈论农业题目时就明确指出:
“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奔腾。第一个奔腾,是废除
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奔腾,是科学种田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
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个很长的过程。”(《***文选》第三卷355页)。发展农业
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第二个奔腾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农业劳动力能够稳定地
进进非农产业,农民家庭收进来源主要依靠非农产业。二是要有可靠的社会保障能够
帮助他们低御未来生、老、病、死、伤、残等事故风险,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否则
,即使他们能够稳定地从事非农产业并获得稳定的高收进,也不会放弃土地使用经营
权。1994年我国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2780万人,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
的收进占人均纯收进的32%,进城务工经商的劳动力达4140万人,全年货币总收进达1
511亿元。但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统计资料,1984年—1992年在所调查的7012个农
户中,全部转让耕地的农户仅占1.99%,转让过一部分耕地的农户只占4.2%,没有转让
过耕地的农户占93.8%。另据国务院研究中心对1.3万农户中粮食收进占家庭收进在20
%以下的3366农户调查,愿意转让土地的农户也只占4.5%(《经济日报》1994年1月5日
)。农民的经营规模不但没有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逐步扩大反而呈缩小的趋势,占有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关部分在全国不同类型地区280个村定点调查,1984年农户均匀土地规模0.55公顷,目
前内陆地区户均0.46公顷,沿海0.26-0.33公顷。就是在经济发达的江、浙、粤农村,
农民从农业得到的收进只占总收进的30%左右,他们宁愿用家庭辅助劳动力粗放经营,
甚至撂荒,也不放弃土地的承包权。原因是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今天,兼营
土地进可以做到有“生财之路”,退可以做到有“养生之本”。土地是农民抵御未来
风险最基本、最可靠的保障。由此可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农业规模经营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条件。
(三)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发展,迫切需要建
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经济
的主要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国有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重新崛起;三资企业以机制灵活、技术先进、市场渠道畅
通等特点,成为一支强劲的竞争对手;个体私有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即将进关
,企业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经济细胞,乡镇企业发展初期那种计划经济刚向市场经
济转轨,“夹缝”与“罅漏”甚多,灵活掉头与廉价劳动力上风和国内关税屏障保护
能够充分发展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际和国内两大市场激烈的竞争和难
以猜测的市场风险。而乡镇企业与身俱来的产权模糊、规模狭小、治理不规范和机制
退化等缺陷又进一步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障碍。乡镇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按照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产权明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
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再造乡镇企业发展上风。而这一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切,若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做后盾,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将无法实现。
国有企业十多年的实践证实,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企业排忧解难,转换企业经
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很难办到的。
(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收进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低收进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