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增加收入问题初探(3)
2014-09-06 01:02
导读:四、障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共性因素 概括起来,农民增收有“十难”:一是主要农产品已成为买方市场,依靠提高销售价格增加收入难;二是传
四、障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一)共性因素
概括起来,农民增收有“十难”:一是主要农产品已成为买方市场,依靠提高销售价格增加收入难;二是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生产结构适应性、战略性调整难;三是家庭经营规模不断缩小,适应化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难;四是城镇化建设滞后,乡镇速度减缓,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五是改革滞后,资金严重短缺,提高综合发展能力难;六是农业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较低,产业、产品升级换代难;七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发阶段,与市场对接、形成新型的利益机制难;八是新世纪扶贫攻坚任务艰巨,农民稳步脱贫致富难;九是农村各种收费项目繁多,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难;十是农业生态环境状况日趋恶劣,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难。
(二)个性因素
平原:由于农业和农村结构不合理,非农产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及灾害对农民增收的负作用明显,平原地区农民增收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三多三低三小”:农产品数量相对比较多,但整体质量仍然比较低,提高价格的空间小;劳动力数量多,但农村非农产业吸纳劳力的能力低,增加就业空间小;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小。
丘陵:一是由于受短缺经济时期的影响,农民甚至部分政府官员至今仍然把抓粮油产量放在首位。二是作为粮油传统产区,农民的种植习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是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农民甚至基层政府往往信息滞后,农业结构调整趋同的情况比较突出。
山区:与平原、丘陵相比,在全村经营总收入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偏大,占26%,而平原和丘陵地区所占份额仅为8%;收入比重较小,占22%,远低于平原地区的59%和丘陵地区的54%.山区农户粮食和畜产品的商品率都比平原和丘陵地区低,特别是粮食的商品率只有17%,平原和丘陵地区分别为45%和31%.由于山区农村第二、三产业不够发达,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不足,劳动力在本地就业困难;加之不便、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多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机制不完善,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外出打工的盲目性很强,合法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所以山区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比例低于其他地区,带回来的收入也少。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牧区:一是草场生态环境恶化,草畜矛盾突出。新疆退化草场13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面积30%左右,产草量普遍下降了20%一30%.内蒙牧区锡林郭勒盟的草原荒漠化程度已占可利用面积的64%.二是生产门路单一,缺少增收渠道。2000年平均第一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高达98.98%,其中畜牧业收入占92.64%,分别比1995年提高了0.65个百分点和9.83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收入比重下降了0.7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收入仅提高0.09个百分点。三是畜牧业粗放型生产,商品化程度低。全国大多数重要牧区尚未摆脱逐水草而牧、靠天养畜、四季轮换放牧的生产方式,专业化畜牧业数量少、程度低,浪费资源严重,真正被牲畜食用的草料仅占1/3~1/2,而且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以至“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牧业发展和牧民收入极不稳定。四是牧区的基础性建设相对滞后,牧畜业发展缺乏动力。
湖区:一是洪涝灾害严重,抗灾费用高。同平原水网地区相类似,湖区最大的区情是水情,最大的灾害是水灾。只要不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农民增收比较稳定,增幅也比较大,一旦发生大的洪涝灾害,农民不仅当年减收和影响后续增收,而且会把历年收入的积累付之东流。为抵御洪涝灾害,湖区每年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众多的防汛抢险费用绝大多数是由地方财政负担,其中绝大多数只能从农民身上收取。同时,农民要负担相当多的水利工日和防汛工日。一年中修大堤和境内沟渠,有春修、秋修、冬修,“三修”水利工日每户在30天左右,多的在60天左右,防汛工日每户在30天左右,多的达90天。二是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出现了粮棉麻压库、猪压栏、鱼压塘的“卖难”现象。由于市场需求低迷,农产品价格近年连续下跌,导致农民收入相对下降甚至绝对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