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现代的政治文化是在传统的政治文化基础上建构的,这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所决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已有的政治文化中,找到稳定的、持久的、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如何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反思这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它给我们进行现代的政治文化建构的启示主要有:(一)进行知识分子精神“价值支点”的现代转换。知识分子精神传统的价值支点在于对政治权力和政治责任的认同。在这几次批判运动中,知识分子群体将政治立场上的划界表态作为价值取向的基本标准。然而,知识分子精神价值支点的这种政治特性制约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转换其精神的“价值支点”.就是要从对政治权力和政治责任的认同,转换为对公众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认同。伴随着“价值支点”的转换,知识分子的人格内涵也逐渐完成了现代转换。知识分子传统“人格内涵的道德追循、学理追循和社会理想之中充满了政治性,这样的人格只能是‘政治人格’,而政治人格的社会实践必然受到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的制约。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内涵则强调人格独立和自主精神,突出个体人格的道德自律和创造精神,这种人格独立使得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能够保持清醒和警觉,不为名利所诱惑,不为某种政治压力所屈服。作为社会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代表,知识分子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地促进现代政治文化的建构和政治文明的发展。(二)在政治文化中注人法治文化的基本因素,加强制度建设。只有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往人法治的内容,才能使原有的伦理道德起到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调节的作用,将社会调节的单向原则变成双向原则,实现双向监督和双向约束,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的转换。只有加强制度的建设,才能使我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纳人法制的轨道,从而实现人治到法治的转变,建立起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凌驾于法律之上或不受法律约束的真正的法治国家,从制度上避免由于个人的原因所导致的悲剧发生。
二、批判文化的批判
某种意义上,当批评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时,批评就成为了批判。当遇到适当的政治土壤时,这种由批评而批判的现象就会蔚然成风,以至于形成一种批判文化。
20世纪40年代,在对王实味、丁玲的批判,对罗烽、艾青的批判,对萧军的批判中,就出现了将文艺问题上升到政治问题,将文艺斗争上升到政治斗争的现象,批判成为超越文学讨论的政治运动。进人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特定的政治土壤.这种以政治批判为主的批判文化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过渡时期的几次思想文化批判运动体现出来的批判文化特征有:(一)政治定性。从《人民日报》发表的毛泽东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到他给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和其他有关同志写的《关于(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