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唐进士科_以诗赋取士_渊源考论范文

2017-08-27 01:06
导读:毕业论文范文毕业论文,唐进士科_以诗赋取士_渊源考论范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内容提要本文采用追源溯流的方法,分析了唐代以诗赋取士制度产生前,

内容提要
本文采用追源溯流的方法,分析了唐代以诗赋取士制度产生前,中国历史上以文才取士标准形成发展的过程和原因,进而分析了这一标准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
本文共分三章,正文前的绪言对唐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进而阐明了自己的研究方法、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勾勒出唐前以文才取士标准形成的过程,依据历史事实、按照时间顺序将取士标准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阶段后有小结,概括这一阶段中作为取士手段的文才标准中各类文体地位的升降。
第二章重点分析这一标准形成的原因,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集权与门阀士族之间力量的消长为背景,重点通过记室一职与文学的关系的考查,揭示文学才能对门阀势力造成的冲击。在当时国家统治意识形态无法统一的情况下,文学超过国家意识形态成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门阀政治向中央集权制下官僚政治转型的过程中,文学承担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第三章分析以文才取士标准下政治与文学的互动。随着文学逐渐成为选士标准,文学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中央政权开始试图掌握对文学的评判权,南朝梁时期,文学创作开始走向标准化。南朝文体辨析和文学理论的繁荣与这个创作标准化的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唐人则在对以文才取士标准的反思中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意义,从而避免了把文学创作等同于入仕工具的倾向,中唐时期韩愈等人高举道统,提倡古文,彻底突破了当时中央选拔人才的取士标准。
结语指出了当前魏晋文学自觉说的不足,本文认为不能忽略魏晋南北朝以文才取士标准的存在而一味强调当时文人写作时审美意识的增强,表面上看当时诗文的政教功能在弱化,实际上文学正在成为文人求仕的工具。魏晋南北朝在激烈的文学竞争中总结出来的创作经验和逐渐规范化的以文才取士的标准是唐代文学繁荣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正是大批唐代文人超越了单纯以文求仕的竞争才导致了唐代文学的繁荣。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关键词:取士标准 文学竞争 创作规范化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以文才取士标准形成过程……………………………..…………….8
第一节先秦两汉萌芽时期………………………………………………………..8
第二节魏晋发展时期………………………………………………………………15
第三节南北朝成熟时期…………………………………………………………….22
第四节隋唐以诗赋取士制度化时期…………………………………………….…28
第二章出现以文才取士标准的原因…………………………………..……34
第一节魏晋玄学的兴起……………………………………………………………34
第二节南朝皇权将文化领导权收归中央的努力…………………………….……42
第三节从记室一职看魏晋南朝文才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重要性………………..4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四节以文才取士标准与封建统治秩序的确立………………………….……….54
第三章以文才取士标准下文学与政治的互动……………….……….…....58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标准化………….………………………………………….….....58
第二节《文心雕龙》对六朝文学创作规范的总结和突破………….………..…..61
第三节初唐诗人的历史性贡献…………………………………………….……….66
第四节论玄宗朝文儒与吏治之争………….…………………………………….....68
第五节韩愈文道观的历史意义………….……………………………………...…..71
结语对文学自觉说的反思………………………………………………………74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绪言

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是否促进了唐代文学繁荣的问题,一直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代严羽明确提出唐“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以来
①,这一观点就不断受到质疑。明代王世贞、杨慎都认为“省试诗”中无好诗,从而否定唐进士科“以诗赋取士”促进唐诗的繁荣

。对这一问题真正科学系统的研究始于近代学者,其中陈寅恪的研究方法最具有启发性,他不再通过“省试诗”做形式上的评判,而是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唐代政治、文化背景,广泛揭示了科举制度下唐代社会风气和文人心态的巨变,通过研究唐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来研究他们的文学。陈寅恪以其深厚的史学积淀,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向了深入。建国后程千帆继承了陈寅恪的研究方法,写出了文史结合的典范性著作《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着重研究了科举制度下行卷这种风尚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对于唐代文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的,并非进士科举制度本身,而是在这种制度下所形成的行卷这一特殊风尚。③程千帆切实解决了行卷与文学的关系,但是他将科举制度与行卷风尚断然分开显然有失偏颇。八十年代傅璇琮推出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全面梳理了唐代科举制对文学的影响,可谓是对这一问题研究中的集大成之作,关于唐诗繁荣是否受到唐科举制以诗赋取士的影响,傅璇琮认为:

    上一篇: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范文 下一篇:毕业论文范文语言偏离现象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