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2.1 AMI诊断标准(符合下列五者之一即可诊断)
①若检测到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和(或)下降,且至少其中一个值的升高超过参考正常上限的99%,再结合以下任一项证据即可诊断AMI:心肌缺血的症状;提示有新发心肌缺血的ECG的改变(如新发的ST-T改变、新发的完全性LBBB;渐出现的病理性Q波;影像学证据示新出现的存活心肌丧失或室壁运动异常;②心源性猝死,包括心脏骤停,通常伴有心肌缺血的症状、伴有新发的ST段的抬高或LBBB或新发冠脉血栓(冠脉造影和/或尸检);同时死亡发生时没有来得及采血化验,或者死亡发生时心脏生化标志物还没有升高;③对基线肌钙蛋白(Tn)正常的患者行PCI时,若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99%,则提示围手术期心肌坏死,超过正常上限99%的3倍即提示PCI相关MI;④行CABG术的患者,其Tn基线水平正常,出现术后Tn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99%以上,则提示为围手术期MI。传统认为,当Tn的升高超过正常高限5个99%,同时有新鲜的病理性Q波生成,或者同时有影像学发现新的存活心肌的损失时则被认为是CABG相关的MI;⑤病理发现AMI的改变。
1.2.2 陈旧性MI诊断标准
以下任一条皆可诊断陈旧性MI:无论有无症状,新发生的病理性Q波;在没有非缺血原因情况下,影像学检查发现某处心肌变薄,丧失收缩能力;痊愈的和正在愈合的MI的病理发现。
传统沿用的MI诊断标准是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主要根据临床症状、ECG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学改变进行评定。2000年,ESC、ACC发布联合共识,对诊断标准进行了修改 。2007年指南再次修订,并未提出标记物的典型变化曲线,只要求超过正常上限,并明确将PCI相关MI、CABG相关MI单独列了出来,详细分析了心源性猝死,使定义更加广泛细化。
1.3 AMI生化标志物选择与标准
共识指出,心脏生物标志物优选Tn(T或I),因其更具敏感性和特异性,次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要求入院后的3 次检测(首次、6~9 h后、必要12~24 h)中,至少有一次升高超过正常上限的99%。对于初发MI后临床症状或体征怀疑再梗死的患者,建议立即检测心肌生化标志物,3~9 h后再次检测。如果第二次样本显示较第一次升高程度>20%,且大于正常上限即可诊断再梗死。
1.4 MI心电图改变标准
1.4.1 急性心肌缺血ECG改变
在无心左室肥大和LBBB的前提下,具备以下三者之一即可诊断:①两个相邻导联新出现ST段抬高:V2-V3导联,男性≥0.2 mV,女性≥0.15 mV;和(或)其他导联≥0.1 mV;②两个相邻导联新出现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0.05 mV;③两个相邻导联T波倒置≥0.1 mV,伴有显著的R波或R/S>1。
1.4.2 坏死性Q波ECG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