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3)
2017-09-08 05:55
导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不但失去了通过利润计算连接企业理性活动的手段和目标的公度化作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计划直接运用簿记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国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不但失去了通过利润计算连接企业理性活动的手段和目标的公度化作用,而且由于社会经济计划直接运用簿记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表体系,在事实上把企业会计纳入了一个覆盖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计划管理框架中。在传统会计文本中,会计的角色被定位为对生产和分配的核算和监督。会计核算是国民经济统一核算体系中的组成部份,核算目的是反映企业完成国民经济计划的情况。而监督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社会产品的价值及其创造过程;其二是计划执行者、工作负责人和财产负责人的活动(索科洛夫,1990)。
奥斯卡·兰格认为,经济理性原理的第一次历史性胜利是在资本主义企业发生的,“是一次有限的和扭曲的胜利”。他写道:“在资本主义企业采用复式簿记和平衡表会计之后,社会经济平衡表核算成为理性经济活动方法的发展中的第二个伟大的历史步骤”(兰格,1987)。虽然兰格的计划体制模式未能够解决多个计划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一致和协调问题,但是他的分析对我们充分认识会计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中的角色差别是极有帮助的。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单一的公有产权制度所决定,个别企业只是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份,它们之间无须通过竞争来实现个别的目标,而是通过计划协调来实现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目标。然而,一旦用整体目标取代个别目标,企业也就失去经济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权,演变为一种单位化企业。与此相对应,会计也就失去了自己真正的活动场所,演变为对单位公有财产进行核算和监督的单位化会计。需要指出,会计之所以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得以存在,除了满足国家对公有财产实施管理的要求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试图将存在于各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和统计核算相互统一使之一体化,借助于计算机最终建立国家簿记系统,以期解决与生产和分配有关的全部问题(索科洛夫,1990)。显然,保留会计的目的是要改变它本来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活动既与它的本来性质相悖,又与理想中的“国家簿记”目标存在相当遥远的距离,实际上充当了一种另类的会计角色。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二、企业组织中的会计角色冲突
在我国的制度变迁中,决策权由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当投资者面对资本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取得可供选择的会计信息尤为重要,由此产生的信息需求成为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动力。因此,为企业会计信息的社会化生产提供一套市场游戏规则也就成为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然而我国新会计规则的制订和推行,并非意味着全体市场成员对于市场体制下的会计角色有自觉的认同。由于传统会计观念的影响,在会计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围绕新会计规则的贯彻实施,角色冲突是必然发生的。
(一)基于“核算观”和“监督观”的会计角色期待。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是通过政府供给制度安排来实现的,具有外生性和强制性的特点。1993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的会计管理、核算模式”。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一是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内部管理为中心,有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同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新的会计核算体系。二是逐步实现会计法规体系的完善、规范、科学、配套,以有利于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地方、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会计管理体制(财政部编写组,1993)。
如果说我国会计制度改革是以市场经济的理性目标为取向,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那么新会计规则的历史使命就是根本转变会计在传统计划体制中自我异化而形成的另类角色地位,把会计的本来角色归还给会计本身。然而,透过我国会计改革的总目标和初步形成的法规体系,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会计的角色期待,其底蕴依然是传统的核算观和监督观,依然把会计视为一种经济核算工具,把提高国有企业微观效率和宏观效率的期望寄托于更加强有力的经济核算制度之上。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我国经济核算的思想可以追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突破传统体制设下的利润禁区,讲求企业经济效益,理论界和实际经济部门曾经就企业经济核算问题进行过讨论,人们把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载、计算、分析和对比的制度,称为经济核算制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在承认企业具有相对独立地位的条件下,把企业的纯收益作为利润形态,便于考核企业经营效果,有利于督促企业精打细算,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许涤新,1979)。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经济核算观念的本质是在肯定计划体制的前提下,借用利润形式,有限度地发挥企业会计的部份作用。即便如此,最终并没有形成为一个企业经济核算的制度化体系。由于会计在计划体制下的角色抑制和角色扭曲,使得核算观念成为一个呼之欲出的历史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