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6)
2017-09-08 05:55
导读:如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 行政管理 权与国有财产管理权相互分离,企业没有自主权和独立性,在计划目标的统一和协调下,会计的双重身份应该会起到强
如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的
行政管理权与国有财产管理权相互分离,企业没有自主权和独立性,在计划目标的统一和协调下,会计的双重身份应该会起到强化计划管理的作用。由于角色冲突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的自我异化,会计发展趋于停滞以致偏离国际会计发展的主流和方向。然而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传统国企向“真正的企业”转变,必然要向会计追回本来就属于企业自己的最终裁判权,原先精心构筑的企业会计监督防线也必然成为企业市场化浪潮的突破口。在某种意义上说,由传统监督观认定的会计双重身份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给我国的会计改革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仅仅依靠会计人员的政策水平来最后把关的会计监督防线已然崩溃,但是人们依然对早已名存实亡的会计最终监督权寄以期望,在过高估计会计监督作用的同时,忽略和弱化了通过会计规则对企业行为的会计管制,从而留下了企业非法会计操纵的缺口;另一方面,双重身份在给会计人员带来权力荣耀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承担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连带责任,“会计驾驭企业”的结果是使会计人员无法解脱其法律责任,最终损害了企业会计的社会形象。
直到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认定会计监督权的可靠依据。在制度变迁中,传统监督观之所以仍然作为会计的主流思想,只能用传统和习惯的延续加以解释。需要指出,我国1985年和1993年制订和修改的《会计法》基本上承袭了传统监督观,规定会计人员对本单位实行会计监督的责任,对本单位的会计违法行为负有责任。然而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对会计监督的权、责作了较大的改变,规定对企业会计违法行为承担最终责任的是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虽然也对此承担责任,但已退居第二位。同时,会计人员也不再承担监督会计信息质量的责任,其解脱途径以自由检举制度代替强制报告制度”(吴联生,2001)。1999年政府对《会计法》的再次修订,成为我国会计角色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表明政府已经放弃了对传统监督观的路径依赖,转向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内按充分披露原则的要求,对会计信息质量实施社会化监管。同时。对会计人员的监督责任在法律上的解脱并非意味着在道德责任上的解脱,在伦意义上,可以看作是由制度安排的监督责任转义为职业化的道德责任。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才可能重建会计的社会形象。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的角色演变和面临的挑战
会计的角色演变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企业产权关系决定着会计角色的作用内涵。在我国制度变迁中,既存在着以单一国有产权为基础的公有制企业组织,又存在着以多元化的排他性产权为基础的企业组织。因此,在企业的市场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与新会计规则的制度摩擦,会计角色的作用发挥也受到各种和制约。然而,在市场中,减少信息的非对称性和决策中的不确定性是会计的基本,市场对会计信息不断提高的质量要求,有力地推动着企业会计向信息生产者的角色演变。
(一)国有企业中的会计角色扭曲。长期以来,在我国制度文本中把国有企业分为“独立核算企业”和“非独立核算企业”两种类型。按照最早的规定,独立核算企业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行政上有独立的组织形式:第二,独立核算盈亏,编制独立的资金平衡表;第三,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设有独立户头(国家统计局,1982)。在2000年的文本中,将独立核算企业改称为独立核算法人企业,仍应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第一,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承担民事责任;第二,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第三,独立核算盈亏,并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国家统计局,2000)。
改革开放20余年来,国有企业除了获得和落实法人财产权之外,其独立核算企业的内涵没有本质的变化,只要一个企业能够独立核算盈亏,提交规定的会计报告,就达到独立法人的基本条件。这就意味着对独立核算企业的要求仅仅满足于会计帐面利润的核算,并不追究利润核算是否体现了企业理性目标的公度化要求,是否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利润内涵。按照我国会计改革的内涵要求,新会计规则已经为企业建立竞争性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利润机制提供了外部条件,但是会计改革的效应更多地表现在帐务操作方面,即结束旧帐,建立新帐,用资产负债表取代资金平衡表。在国有企业演变中形成的内部规则与会计体系演变中提供的外部规则之间,缺乏协调与互动。会计万能主义试图用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来拯救国有企业,然而会计目标模式的变革并没有促成国有企业目标模式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