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与会计角色演变(8)
2017-09-08 05:55
导读:进一步分析,对会计角色的不同认知,根源于我国现存的微观二元企业体制。在市场制度框架下,根据有无市场契约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自由选择
进一步分析,对会计角色的不同认知,根源于我国现存的微观二元企业体制。在市场制度框架下,根据有无市场契约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两种类型:即以自由选择的市场合约为基础的体制内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代表)和以非市场合约为基础的体制外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代表)。对体制内企业来说,企业利润是市场合约产生的“组织盈利”,以盈利为目的决定了这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产生扩大经营规模和所有权规模的迫切要求,在利润激励机制的作用下,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具有较强的契约性动力和市场动力,往往是比较“自觉”的信息生产者,能够认同会计的信息角色。如果出现会计违法行为,一旦被查处,企业经营者的信用和利益要受到直接影响。对于体制外企业而言,由于排除了自由选择的市场契约关系和利润激励机制,企业对于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缺乏契约性动力和市场动力。以国有企业为例,一方面,国有企业既不存在经营规模的困难,也不存在筹资的障碍,它是政府的企业,是全民的企业,它的筹资范围对内是全国性的,对外是由整个政府作为担保的,任何私人公司也无法与之相抗衡(杨灿明,2001)。另一方面,国有资产在法律上的所有权和事实上的所有权相脱节,从而导致国有资产的受益权与成本责任相脱节,造成国有资产的经营者不是其法律上的所有者,而是事实上的攫取者(周其仁,2001)。基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缺乏生产和提供可靠的和透明的会计信息的内在要求,往列的冲突和摩擦,只能通过在整体制度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复杂的嵌入互动关系加以调整。从会计信息角色的确立直到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还要经历一段曲折的路程。
(三)会计革命对会计角色的挑战。与化国家的会计发展相比较,我国的会计体系不属于原发的、内源的发展模式,而是属于迟发的、派生的发展模式。我们是在西方企业会计已经相当成熟,以至于出现自身的弊端和危机,在受到批判和责难之后由规范分析转向实证分析的背景下开始会计改革的。这样一来,我国的会计发展和角色演变既面临着来自外部的会计理论革命的挑战,又受到来自内部的传统和体制的约束。因此,我国会计发展和角色演变有着特殊的历史定位。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会计理论革命,是对当代经济学现实主义运动的一种回应。现实主义运动在倡导一种研究历史中的现实和现实中的历史的动态非均衡理论的同时,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给予充分关注。会计学在为“决策有用”这一会计目标寻求可验证命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信息观、计量观和契约观三大理论架构。人们普遍注意到,由于会计信息在决策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对于管理者业绩和投资者利益的影响,必然存在内部人的会计报告与投资者利益的冲突,迫使会计人员常常陷入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困境中,而社会有关各方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威廉姆·R·司可脱指出,如果会计人员能够清楚地认识财务报告对投资者、管理者和整个经济的影响,那么就会大大提高会计人员的生存能力和未来发展希望(司可脱,2000)。这就意味着会计人员从传统的程序理性操作向结果理性操作转变,对会计角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程序理性的要求,人们可以不必去追问现有的行为程序是否符合事物的实际状态。而按照结果理性的要求,人们更注重行为程序的选择要符合实际存在的事实,关注特定行为所依据的知识是否充分的问题。在世界各国不断改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进程中,对结果理性的诉求会推动程序理性的演进,而程序理性的改进则会有助于结果理性的实现(谢德仁,2000)。
在我国的制度变迁中,会计角色的变迁依赖于市场主体对于会计在企业组织和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及地位的经验和认知,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个由决策结构、信息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经济系统运行的协调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在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十年经验教训进行反思和继续的基础上,我国的会计角色将会有一个合意的历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