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浅议
2015-08-31 01:43
导读:法学论文毕业论文,中国特色法制现代化道路浅议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提要:法制化是由传统
提要:法制化是由传统人治型向现代法治型社会的转型过程。党的十一届三全会提出以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加强***法制建设,标志着的法制现代化承袭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传统,又迈开了新的步伐。但是,中国法制现代化面对着经济的内外压力,背负着传统的人治包袱,还面对着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都面对的社会稳定,使这一过程有着不同于西方的轨迹。这就是发展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目标选择的阶段性,价值取向的双重性,以及实现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非协调性。熟悉这些特征不仅仅是为了历史,更重要的是熟悉中国的国情。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一样,尊重传统又不囿于传统,外国,又不照搬西方。这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既将走下往的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 法制现代化 特征 法治
实现现代法治是中国有识之士近百年的追求和梦想。但是,作为现代文明的法治,难以与经济相嫁接,更与集权政体和以宗***理为核心的儒家道德观念相抵晤,追求现代法治的努力几经磨难,屡遭挫折。党的十一届三全会开始以理性的眼光审阅历史与现实,并将法治植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的肥沃土壤,逐步地、分层次地建构现代法治的制度结构与观念体系。认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法制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和特征,有助于熟悉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建设道路题目。
一、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
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开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国内外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题目,它决定着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方向和特征。
1.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法制现代化面临的基础性变革
中国事一个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经过新***主义革命和一个时间不长的新***主义社会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1957年以后的近20年的时间内,我们在上以为可以跨越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阶段,而直接实行产品经济,在实践上则建立了一套权力过分集中的计划治理体制,从而窒息了人们为追求自身利益而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遏制了现代社会建立的基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此时的西方国家,则在以机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稳步发展。与我国相邻的周边国家或地区也进进了经济腾飞的阶段,从而对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实现四个现代化,改变经济落后状况,不仅是当时人民的迫切期看,而且是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经济的落后和非市场化,必然中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现代法治的内核是***政治,而现代***政治必然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由于经济上的商品等价交换原则派生同等观念,反映在政治上就是要求实行***政治,同等地参与国家事务的治理;反映在上就是要求法律眼前人人同等,任何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正如马克思所说:“同等和自由不仅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交换中受到尊重,而且交换价值的交换是一切同等和自由产生的现实基础。”⑴以行政命令为特征的计划经济压抑了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扼制了***、同等、自由等现代法治观念的形成。同时,以行政指令连接起来的社会生产活动也缺乏对现代法治的社会需求。因此,通过改革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基础性条件。
2.改革传统的人治型政治体制的迫切要求。中国有着两千多年封建独裁主义传统,“父为家君,君为国父”、“皇权至上”、“法随君出”等已经形成了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理论和法制理论,无论是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还是主张以“礼”治国的儒家,无一例外都主张君权至上,其理论的中心就是论证如何治民,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君主万世一系的家天下。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了七年由新***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暂时期后,就长期按照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理论,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因此,在政治体制和法制建设方面,集中批判和否定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同等、法制的理论和制度,而对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封建独裁主义制度和思想始终未进行有效的清算,使个人独裁、权力集中、法外特权等封建残余,在战争年代形成并沿用下来的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中,以制度的形式生长和蔓延,形成了人治色彩极浓的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