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律毕业论

2017-10-24 06:05
导读:法律论文毕业论文,论犯罪人的社会化缺陷与重新社会化律毕业论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提要】犯罪是个
【内容提要】犯罪是个体社会化缺陷的表现。社会化缺陷形成不健全的人格,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基础。因此,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的矫治,应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罪犯的社会化包括社会性重建、健全人格重塑、道德行为和遵法行为的养成等内容。
【摘要题】监狱法学研究
【关键词】犯罪人/社会化缺陷/重新社会化
  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上讲,个体违法犯罪是社会化特别是法律社会化过程的缺陷或障碍导致的。那么,监狱对违法犯罪者的矫治与改造,就应当以促进其重新社会化为核心。犯罪人因社会化缺陷的影响而走上犯罪道路,再到重新社会化,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心理机制加以揭示,是罪犯改造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化与法律社会化
  (一)个体社会化
  新生儿离开母体,尽管已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处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自然人,一个仅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人,只是具备人的自然属性与身心发展潜能的生物个体。个体出生以后如何逐渐获得与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属性,如何适应人类社会生活?如何成为具有独特个性与行为方式的社会成员,这就是个体的社会化题目。
  个体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体通过社会化,习得人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确立生活目标和价值观,熟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把握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而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个体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终生的过程。国内有学者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把社会化分为四种:(注: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45.)
  1.基本社会化。即个体在童年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语言、生活知识和培养熟悉能力,把握行为规范,建立感情联系,发展道德及价值判定标准等。
  2.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等社会机构中逐步熟悉自己的社会角色,为进进社会做预备。
  3.发展社会化。即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个体随着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义务和角色。
  4.再社会化(或重新社会化)。指个体生活环境或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发生急剧变化时,或者由于社会化过程的失败而受到严重处罚时,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或者重新适应社会,需要对自身的生活习惯、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做出重大调整,进行重新学习。再社会化有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个体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后者是指诸如罪犯、劳教职员等社会化失败者,被强制接受教育和改造,以便重新回回社会。
  (二)法律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如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其中,与个体违法犯罪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法律社会化题目。所谓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简而言之,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学习把握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的过程。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就个体而言,要实现法律社会化,其具体要求就是形成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脑对法律现象的反映,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观点、态度的总称。国内有学者按个体法律意识的功能结构,将其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亚结构:(注:罗大华,作甚民,解玉敏.司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7,59,51,55,54.)
  1.作为熟悉功能的法律知识,它是个体形成法律意识的条件和基础。
  2.作为评价功能的对法律的态度,它是影响个体实施正当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关键性因素。
  3.作为调节功能的遵法行为素养,这实质上是个体的一种抗***能力、对行为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其完善与否,表明个体社会化的成熟程度,也是防止违法犯罪的重要关口。
上一篇:执行“难”新理念的再思考——论“执行难”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