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4)

2013-07-19 01:00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另外,全球化是一种能使“世界文学”得以成为现实的正在当下发生着的事实,面对这样的进行时,文学理论如何回应?显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另外,全球化是一种能使“世界文学”得以成为现实的正在当下发生着的事实,面对这样的进行时,文学理论如何回应?显然,研究在中西文化传统互动中发生的中国性别诗学,那是无法绕开“全球化”这一被詹姆逊认为是“定义模糊”,但又的的确确在“不断扩大影响的那种现象”的[4](P410),因此,中国性别诗学作为一种难免同样“定义模糊”,但又的的确确在“不断扩大影响的那种现象”,其论题的展开,也会是在全球化视域中进行的。

; 而值得欣慰的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对妇女理论的科学阐述,从而使其理论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妇女运动实践的基础和指导思想,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妇女解放的理论内容不断得到升华,使其实践意义远远超出了理论本身”[5](P3),严格说来,中国性别诗学的理论建构正是一种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体系的实践活动,既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为基础,受其指导,又在实际活动中不断“添加能量”。这恰是中国性别诗学,既与西方女性主义相关联又相区别之核心所在。

二、“中国性别诗学”研究得以成立的理据何在?

; 首先,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研究现实需要理论升华。

; 考察中国现有的女性主义研究,好不奇怪,竟找不到以“中国性别诗学”命名的专著或论文,大多要么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女性文学研究——有的是分历史时期,这类研究成果最多;要么是西方女性主义思潮转译、转述评介——这类成果也不少,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并不存在女性主义诗学学术园地?或许原本就不存在性别诗学命题?还是由于其边缘化学术处境让从事这项研究的人理不直气不壮不敢命名业已存在了的性别文学事实?有文学即有性别审美现象,如《诗经》。但性别诗学显然是较晚才出现的,严格意义上的中国性别诗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西方女性主义的传入,女性写作现象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一方面是由于几代女性文学批评家的辛勤耕耘,有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学术成果。应该说,只有到这时,文坛才真正一改过去的男性批评一统江湖的局面,或明显改变了由“五四”时期仅让男性代言的情形,真正自觉地使性别与文学联袂,以逐渐成熟的女性主义面貌展示了理论和批评的风采。

; 至于性别诗学研究,可以说还是国内外女性主义学界正有待努力的研究方向,是女性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必然出现的新领域,是一个对以往女性主义深入系统总结的理论升华的过程,呈现出超越性别二元对立,冲破女性主义自设的樊篱的新理路。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 在国内,叶舒宪主编《性别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可以算是20年来第一部以“性别诗学”命名的专著,但它依然只是多个作者相关论文的集合,而且同时引入性学视角并倚重性别的生理属性(SEX),这又与本论题关注基于生理之上的社会性别(GENDER)有所不同。

; 林树明在2000年第1期《中国文化研究》发表题为“性别诗学——意会与构想”一文,论及如何超越性别二元对立来研究文学,蕴藏升级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良苦用心。

; 笔者2000年6月1日在专著《关于女性文学的沉思》后记中提及“性别诗学”关键词,它是在作者长期从事女性文学研究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因为,笔者步入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是由于敏感于性别身分,尽管同样是受过高等教育,同样面对社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但她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说,社会评价标准和运作秩序,并不利于女性智慧的发挥,除个人才情的差异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女性社会性别的障碍,既有社会习惯势力的,也有来自于女性性别天然地感性生存世界的。文学研究,正好成为她展开个人体悟性别文化问题的原野,是一种不错的自我解惑的人生道具。早在80年代末,一篇题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简述——兼论建立女性文艺学的可能性”(《社科情报》1988年第12期)文章,就已有意从文学理论、史、批评三个方面构思女性文艺学。但限于中国文学史的女性失重现实,所思显然偏重女性自然性别。但她坚持认为,由女性自然性别出发,必然指向性别的相对方,男性,并溢出性别,指向社会全体,以及由此牵引出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多重的文化生态,这些再与其作为一名“出村进城”的中国公民尴尬的生存经验相纠结,那么,一路走来,中国式公民女性主义思路得以自然呈现。

; 检索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999-2005),输入“女性主义”关键词,得相关文章91篇(时间是2005-03-25),绝大部分是关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而涉及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不过寥寥数篇,也都是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中国女性作家作品研究之类,如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陈志红《反抗与困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屈雅红《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研究》等。林、陈著作着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于也是性别诗学系统中的女性文学研究,则没有纳入;屈的论文只是纯粹的女性作家作品研究。应该说,这些论著都隐含有性别诗学研究的元素,但还未能形成关于性别诗学的系统认知。输入关键词“性别诗学”,则“无相关记录”。

; 在国外,据初步考察,英语著作以“性别诗学”命名的也只有一部会议论文集,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86年推出的“社会性别与文化”丛书之一“The Poetics of Gender”.该书包含有非女性主义的内容。

; 因此,中外性别诗学都还不是以完善的学科形态出现的。如此情形,只能从已有的性别诗学理论和实践来分析,看来,“性别诗学”的确还处于建构进程中, 是女性主义文学及批评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自然浮现的,尽管目前可以说是还处于学科的无名状态,是与行进中的“女性主时义诗学”有关但更具性别包容性。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4期刊论文,输入一些关键词,得如下简表(时间是2004年12月8日):

女性文学 ; 604 ; 女性文学研究 ; 30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女性文学理论 ; 3 ; 女性文学思潮 ; 1;
女性文学批评 ; 19 ;
女性主义文学 ; 107 ; 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1;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 2 ; 女性主义文学思潮; 2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46 ;
女性主义 ; 840 ; 女性主义研究 ; 16
女性主义理论 ; 19 女性主义思潮 ; 4
上一篇:一;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研究都应以问题的存在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