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 总之,如果说性别诗学是一种从对双性(侧重女性)性别文化历史和现状思考出发,推而广之与全球文化伦理正义相关联的前景看好的文论。那么,“中国性别诗学”则是应对了“全球化”文化生态现实,又打上了鲜明的本土色彩的个案文化诗学研究之一,它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同样也对世界负责。它不会乞灵于任何权力中心的认可,是从边缘视野出发的文化生态之一,但又不以边缘自居;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每个人都自由而全地发展”终极目标的显学,但不会标榜中心,权威化。它混融生成于历史、现在和将来的人文生态中,一方面肯定文学中有性别,另一方面向往目标高格的性别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取向。
; 本论题对一个正在行进中的事物做学术上的清理,原本就是一件繁难的事,但却是具有一定的理论迫切性和现实针对性的工作,不乏深长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M].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1998
[4]詹姆逊.现代性、后现代性和全球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仝华,康沛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发展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珍妮薇·傅蕾丝.两性的冲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① 本文提及的“性别”一词,一般而言,是指包括自然生理的、社会的等多重性别内涵;“文化”一词,是泛指意义上的人文化成,包括物质与精神等多个层面。
② 从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斯宾诺塞《伦理学》到康德《人类学》,都是将妇女与受排斥的社会少数群体并列。
①关于“意识形态”一词的概念辨析可参考陶东风主编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P371—在387,本文取其中性的界定。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① 用“性别”替代“女性主义”相对来说会让双性都容易接受些。
②厄尔·迈纳《比较诗学》,中央编绎出版社,1998年版,P12,以下所引此书,只以页码标识相区别。
① 详情请参见王政《妇女学的全球化与“本土化”》一文,《越界——跨文化的女权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P193。
② 我以为那是典范的西方文化心态,并不切合中国人的本真心性,何况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到今天,业已开始反思激进的女权主义策略有效性诸问题。而且,西方女性主义发展的200年历史,充满了血泪,其进步是靠女性主义者们一点一滴取得的,有的被砍头,有的进了疯人院,有的自杀。中国女性主义100年来的历史,一开始就离不开男性的声援,所以,虽然也有阻碍,但相对平缓些。
③ 与专制传统意义上的子民、臣民概念相对,意指能够自我承担的,追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或集群,很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理想蓝图的设计要求。
④ 这里的“人”显然明确地指向由双性构成的健全的“公民”。
①关于“全球化”,可参考杨伯溆《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该书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讨论和定义全球化,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经济关系、社会关系和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这就意味着国与国之间边界的削弱甚至消失。而萌发全球化的土壤是离散社会和消费文化。对中国来说,如果我们不能较快地使大多数人富起来,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会受到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着眼于中国创造,而是只停留在中国制造这个水平上,就不能真正地出口反映我们自己文化层次上的东西。那将意味着我们民族的终结,或者说民族文化的终结。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来看,女权运动、性解放之类都是全球化历史建构的进程之一,那么由此笔者以为,如何面对未来全球城市中“经济公民”“虚拟人”建立的“商人共和国”,如何有效地介入由全球化导致的世界性社会关系的建立,重构不以私利为原则的意识形态等,便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挑战和现实难题。因为,“马克思虽然对资本主义在生产力强劲的发展、世界性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创造复杂的个体等方面持肯定态度,但对于它一切从私利出发来组织这些活动表示强烈谴责。他认为,如果一切生产都以私利为原则,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世界社会关系的建立,都只会阻碍民主、平等和自由的历史运动。”(P25)。本论题“中国性别诗学”恰恰在这里似可找到其对世界负责的立脚点,动态地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性化的性别审美意识形态:提倡人际(性际)差异中的平等与和谐。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