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5)

2013-07-19 01:00
导读:女性主义批评 ; 50 女性主义诗学 ; 6 ; 性别诗学 ; 6 性别文学 ; 4 ; 性别文学研究 ; 2 ; 由上所示,不难看出: ; A. 中国学界关于女性主义(840)、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批评 ; 50
女性主义诗学 ; 6 ; 性别诗学 ; 6
性别文学 ; 4 ; 性别文学研究 ; 2

; 由上所示,不难看出:

; A. 中国学界关于女性主义(840)、女性文学(604)、女性主义文学(107)早已有所重视,其覆盖面之广,令人欢欣鼓舞。特别是女性主义,不但在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哲学、文学、历史、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广告电视等方面颇多探讨,而且已开始波及自然科学界如化学、建筑学等层面。更不用提,在西方,全球方兴未艾的生态环保主义,正是由女性科学家似乎母性本能的敏感,而大力倡议的。如众所周知,女科学家卡森在上一世纪60年代推出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力排众议,在当时学界显示了看似那么“不合时宜”却又极为难能可贵的生态觉悟,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愈来愈突显其前瞻价值。

; B.在中国,关于性别诗学的术语依数量多寡分为以下四组:1)女性主义(840)、女性文学(604)、女性主义文学(107),; 2)女性主义批评(50)、女性主义文学批评(46)、女性文学研究(30),; 3)女性主义理论(19)、女性文学批评(19)、女性主义研究(16),; 4)女性主义诗学(6)、性别诗学(6)、性别文学(4)、女性主义思潮(4)、女性文学理论(3)等。我以为上面这种数量变化关系,其实已经反映出如下规律:

; 一方面,中国学界对性别诗学的反应态度是“暧昧”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另一方面,面对文学中大量存在的性别事实,特别是女性文学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界其实又并未沉默,一开始起点便较高,有着十分本土化的性别反应形态:

; 其一,重视以自然性别为标记的女性文学研究,体现中国女性主义的中和之美。

; 其二,20世纪末叶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集束亮相,导致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较女性文学批评相对发达。这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授—受”文化关系发生后的互动反应。

; 其三,在中国学者眼里,女性主义诗学也就是性别诗学(数量相等),原因是中国并没出现声嘶力竭的大规模女权主义运动,有的只是在审美意识形态中,隐藏在宏大制度结构后面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深邃的性别反应,所以“女性意识”是中国女性主义诗学尤其偏爱归档的审美形态。

; 其四,从无名到女性文学,到女性主义文学,到性别文学,再到三者各自命名,直至参与文学这一共名,性别将作为一个重要维度顺理成章地去考量一切文学形态,以致“性别诗学”得以构形,并网罗学界现有的歧义丛生的女性主义与非女性主义的命名,这将是女性主义诗学发展的一种可能的多元样式,是独特的学术景象,不必拘泥于“像”与“不像”这类以西方性别诗学为中心的学术价值标准。

; 其五,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批评、女性文学理论、女性文学研究这组术语是以纯粹自然性别为出发点的,在“性别诗学”中将随着女性主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深入人心,而作为“性别诗学”的子系统概念存在;女性主义理论、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思潮、女性主义研究等术语,则由于其本身属于非文学的范畴,而不成为性别诗学系统中的主导概念,将只是作为其学理背景的相关术语而存在。如此一来,“性别诗学”大系统中真正核心的术语应该是: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至于“性别文学”一词,虽然目前来看似乎有些来历不明,在现阶段使用它也未免有些画蛇添足,但从其界定来说,它完全可与“女性主义文学”通用,是以自然、社会、文化等多维性别因素作为基点来进行文学理论归类,并且终有一天随“女性主义文学”一词的消亡而消亡,仅以“文学”之名而存在,就如同性别诗学取代“女性主义诗学”的情形一样,但是这还只是漫长的乌托邦设想,事实上,在现阶段,女性主义诗学、性别诗学有时间上的先与后之分,情感上的认同与排斥之异,具体研究中的女性侧重之特点。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其次,从比较诗学理论源头来看,“中国性别诗学”自然而然地生成于人类多样化的文学实践活动。厄尔·迈纳早就告诫后来者,通往比较诗学的路径多种多样,他说:“文类当然不是比较诗学的唯一基石。一种单一的阐释是错误的。我相信,文类的阐释是很有用的,但如果把它视为唯一的阐释就未免失之偏颇,甚至大错特错。”[3](P11)那么,也就是说,从一种基于性别的文学研究入手更全面地理解文学的属性,也理所当然是比较诗学的题中之义。

; 在形形色色的文化中,文学的性质究竟有些什么样的思想?或者换言之,那些主要的文学文化群落究竟如何构建其成体系的文学观?通常的回答是显而易见的:即通过响应其社会的、哲学的和观念的语境中存在的文学实践。本书的第一章便试图给出明确的解释。它认证当文学是在一种特殊的文学‘种类’或‘类型’的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界定时,一种独特的诗学便可以出现。 [3](中文版前言)

; 比较诗学的种种独立含义确实更多地来源于对用比较学者以及文论家们的实践活动,而非来源于对用比较方法建构的文学观念本质所进行的理论探讨。[3](P1)

; 恰当而严格的定义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可行的。[3](P2)

; ——那么,着重从1985年至今的女性主义文学及其研究情形入手,探讨其如何响应“社会的、哲学的和观念的语境”,构建了一种以性别为视角生发的文学观,认证文学也是可以在“性别”的基础上加以界定,这将是十分别开生面的。纠缠于本质主义的所谓性别诗学独立而确切的含义,也许并无必要。而关注女性主义文学实践,试图对这一文学文化群落“如何构建其成体系的文学观”,即在女性主义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种类”或“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有限度的“性别诗学”归纳,对中国性别诗学略微描图,这才是最根本的。而描绘中国性别诗学的地图,无疑离不开中国文学中的性别现象研究实践活动,近二十年的女性文学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显然是其最真切的来源。

; 对于这些问题的任何令人满意的论述都必定是跨文化的,比较式的。[3](中文版前言)

; 我们已经看到了观念上的进步,否则,我的这项研究无法实现。我们的各种专业研究机构越来越注重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太熟悉的那些文学(包括我们自身文化中潜藏着的文学),真正把它们纳入到了研究计划之中,不再只是把它们视为无足轻重的杂耍了。[3](P12)

; ——受《比较诗学》一书的启发,可以肯定地说,性别诗学作为一种生成能力极强的诗学,已是一种风行学界的文化研究事实。性别问题在全球政治、经济、哲学、社会、历史、教育等诸多领域内有所映照,性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应堆的存在,已然牵一发而动全身,以致性别诗学更是一种“通过响应其社会的、哲学的和观念的语境中存在的文学实践”,是文学在文化社会性别审美实践的基础上加以界说。文学研究观念上的进步,可促使各种专业研究机构越来越注重我们大多数人还不太熟悉的那些文学①,真正把它们纳入到了研究计划之中,“不再只是把它们视为无足轻重的杂耍了”。

上一篇:一;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研究都应以问题的存在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