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内容提要】 “中国性别诗学”研究执意于在审(7)

2013-07-19 01:00
导读:; 二是确立一种中国女性主义美学品格。以“性别”取代“女性主义”出场在中国是迟早的事,因此这或许可解李小江之于“女性”、“主义”的困惑,但

; 二是确立一种中国女性主义美学品格。以“性别”取代“女性主义”出场在中国是迟早的事,因此这或许可解李小江之于“女性”、“主义”的困惑,但应避免做成一本糊涂账。

; 三是说明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多元内涵是什么?何以会内含自然的、政治的等多重文化生态平衡关系。性别诗学为什么是一种极有生成能力的有价值的诗学?指出中国性别诗学的土生、再生或新生所在。

; 五是中国性别诗学如何对世界负责?已有迹象表明,西方女权运动、性解放、家庭解体等影响世界的事件,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应和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节律的,作为发展中国家,那么,中国文学的性别文化建设如何作为?即阐明中西性别审美精神的共相性以及全球伦理意义:“和而不同”,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国性别诗学何为?

(二)几个限定

; 为什么说性别只是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

; 一望而知,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论题,它将一改以往诗学大体是仅由男性言说或由男女言说性别缺位的文学理论的情形,以性别为视角为人类1/2群体——女性的文学创造正名,跳出以往由男性单方面代言文学理论的圈子,以期在文学理论的建构中,确立性别这一可能的审美维度。有人也许会质疑,这可能吗?但是我以为,不用担心,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性别文学事实,早就在召唤一种新型理论的出现,一般来说,大量创作现象发生之后,必有理论的跟进,20多年的女性文学与女性主义/性别文学的实践,正呼唤着理论的出现。需要说明的倒是,为什么说“性别”只是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我以为这恰是为了防止研究的绝对化,毕竟个人才情等其他方面的差异同性别差异如何区分,始终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人类现实难题,审美维度其实可以有多种多样,如过去常见的政治、阶级的等。性别只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现在我们之所以将性别维度浓墨重彩地勾勒出来,决不是一时的标新立异,正因为它是被以往的文学研究忽略了的一个。

; 另外,在性别审美领域,男性、女性或者男女双性的,应都允许存在,建构性别诗学,包容所有“经由对活生生的文化的直接经验”,不失为一种“有好处的”最佳方式。下面不妨以这样三首“庐山诗”形象地解释这种有趣的情形:

; 第一首:苏轼《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第二首:《无名氏涉东坡原韵》(一)

; 观花扪石转千峰
; 山内风光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不在山中

; 第三首:《无名氏涉东坡原韵》(二)

; 阴晴变幻阅群峰
; 山外山中景不同
; 欲识庐山真面目
; 置身山外更山中

; 第一首表明男性的和女性的双向性别审美维度,所观之物成岭成峰,远近高低,皆因审视的角度而有异。这时观察者的自然生理、心理性别都化入了被看的风景,这时对面相见不相识,实乃身不由己,置身山中,难以超拔,此一意境;第二首则单单以女性审美维度审视他性——“扪石”,或仅仅以男性审美维度看她性——“观花”,这时,他性或她性展示的“风光”殊异,毫无疑问,是生理上的或社会心理上的差异,导致各自不在对方的“山中”,有距离感,此二意境;第三首,跳出自身性别审美维度,遍览群峰,男性的女性的,男女双性的,无或超性别的等等,这时,山中山外,任意流转,又是别一意境。三首诗三重境界,并不存在孰高孰低之分,审美意义上的“庐山”本真面目,原本就是因人、因性、因情殊异的。性别诗学,正是要打破性别尊卑层级定于一尊的美学神话。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 因此,中国性别诗学研究论题只是将性别作为一种“可能的”审美维度,也就更能达到目的。

; 为什么选这样一个时间段?1985—2005中国大陆

; 其一,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的“1985年”新潮,几乎成为人文学界的共识。1990年第7期《社会科学动态》(P8-12)熊忠武《新时期文学思潮述评》一文谈到,在经历了哀思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人文文学之后的文坛,曾一度出现混杂、流向不明的阶段,表现在先前的“文学集中力量、共同突破的现象消失,这时出现作品思想力度、气势有所减弱的倾向,以至文学失去突破阶段的那种轰动效应。另外,由于这时的文学探索主要体现在艺术手法、技巧方面,所经文学的整体形态尚不成熟……这些都说明,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变革势在必行。1984年底到1985年初,繁复的文学创作开始再度明朗起来,出现几大文学潮流互补共存、互荣共进的新局面。”(如寻根文学、中国式现代主义、通俗文学、纪实文学、新写实主义等),本论题所及女性主义文学,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先是翻译,是一些零星的女作家作品研究,之后,“九五‘世妇会’”在中国召开,对中国性别诗学的建构更是推波助澜。“九五‘世妇会’”之前,还是中国有否女性主义之争?之后则热闹非凡、蓬勃发展了。

; 其二,性别诗学的学术生命力显然是很强的,这从“女性主义”已发展成为学界显学的事实可证之,它已在哲学、历史、经济、法律、文学、教育、社会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我以为它在文史哲、社会学领域,相对来说影响要大一些。目前加入性别研究的学者已越来越多,尤其是女性学者。

; 其三,1985-2005正是中国性别诗学“闪亮登场”(现象兴盛)之时,大抵可以1986年波娃的《第二性——女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989年《浮出历史的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在台湾出版、同年胡敏等人译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1995年世妇会在中国召开,江泽民宣布男女平等是中国基本国策之一这些个标识性事件分期探讨。为论述方便,框定20年这个整数,目的是使本论题在展开时有所依凭,梳理材料时也不致因“战线”拉得太长而有蹈空之嫌。

; 性别诗学的理论使命在于:它是一种逸出文学的全球文化政治——性别/女性主义审美意识形态毫无疑问已经超越女性自身和文论,一如珍妮薇·傅蕾丝所说:“也许思考性别的困难来自一贯混淆解读层次的做法。人们以为谈论的是政治权利,然而却插进了关于男女两性的本体论思考。人们思考当代女性主体包括从人身保护到公民资格的问题,然而却不能不导入文学描述的历史。人们思考哲学上性别的相异性,但却迎头碰上妇女受排斥的现实问题。”尽管如此,珍妮薇·傅蕾丝仍自信地看到:“我会觉得看到一束春天般绚丽的亮光出现在一幅男人统治一切的灰暗色的单色画面中。”[6](P1-2)本论题正是一次从性别审美意识形态切入的文学研究“越界”行动,但无论如何,文学研究始终是其呈现或实现“越界”的根据地。因为,把珍妮薇·傅蕾丝的话逆推着说,那么,本论题关于中国女性主义/性别诗学研究的复杂情形也许还在于:思考双性本体论,却以为谈的是政治权利;考察的是文学中的性别文化问题,不料又要从女性—公民意识说起。

上一篇:一; 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研究都应以问题的存在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