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生命的心心相印——莊子、禪宗與中國生命轉化(7)

2014-12-23 01:45
导读:自悟就是自覺。這個自覺就是在心上轉迷為悟,轉意識的心為智慧的心,如: 「心量廣大,偏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


自悟就是自覺。這個自覺就是在心上轉迷為悟,轉意識的心為智慧的心,如:

「心量廣大,偏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
無滯,即是般若」。

可見禪的生命自覺,就在於從自心中去提昇。從血肉和意識的心,提升到智慧,和精神圓滿的
心。明代的憨山大師更是說得明白:

「佛祖出世,千言萬語種種方便,說禪說教,無非隨順機宜,破執之具。無實法與人。所言修
者,只是隨順自心淨除妄想習氣影子。於此用力,故謂之修。若一念妄想頓歇,徹見自心,本來
圓滿光明廣大,清靜本然,了無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別有可修可悟者。」

可見自覺者,就是覺生命的本真,及悟出生命並非限於形軀,而有更真實的存在。

2.生命的現成

前面生命的自覺,是指生命從形軀上提昇,而此處生命的現成,是在提昇之後,見到了光明圓滿
的自心,又再下降而肯定形軀的生命,甚至由自己的生命,而萬物的生命,去肯定含生蠢動的萬
物,都有此真實的生命。

青原惟信曾有一段膾炙人口的公案,他說: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指月錄卷28)

這種由下向上,再由上向下,或者由現象向上提升到本體,再由本體下降到現象界,正是禪宗由
生命的自覺,而生命的現成的歷程。然而到了生命現成的這一個境地,禪宗似乎在傳統佛教理論
上,又別開了一個天地。

傳統佛教基本的理論,都以三法印來驗證。其中諸行無常可說是基本的佛法,在阿含經中一再的
說,如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切無常,云何一切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
彼亦無常。耳、鼻、身、意,亦復如是。」

「色」是指外在的現象。由於「諸法無我」,沒有自性,只是四大聚合,緣盡還散,當然是無常
的。因為「色」本身是無常的,那末,眼識所觀的色,眼識所觸的色,也是無常的。既然眼識是
無常的,那末由於我們眼識所見,而產生的的苦,樂的感覺也是無常的。

這種「諸行無常」的原始佛教,到了後期大乘佛學,已提出了「常、樂、我、淨」的四種境界,幾乎和原始佛教相背馳。然而在印度的大乘佛學裡,對於這四方面沒有大加發揮,雖然在維摩結
經,楞嚴經、大涅槃經中都有提示,可是在印度的佛教生活中如何實踐,我們都看不到詳細的事
實。然而今天的中國佛學,深受到中國文化的洗禮,所以特別強調這四種境界,甚至代替了三法
印的地位。

在中國佛學裡,禪宗特別發揮了「常、樂、我、淨」的四種境界。譬如禪宗強調自然之常、人生
至樂、自性真我和人間淨土。尤其把這方面實踐在生活上,成為禪宗思想的主體。甚至在許多言
教理論上,還越出了傳統佛學的範圍。如壇經中便有一段似乎和傳統佛學相反的對話:

「師(慧能)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徒行昌):『和尚所
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
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
『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
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屈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法,乃至窮刼,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
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有生死,而真常性有不徧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常義。』(頓漸
品)

慧能這段話在表面上是把佛性的常,萬法的無常說顛倒了,這似乎是三法印「諸行無常」的否
上一篇:科学与人文 下一篇:戴震研究专题(一)元气实体:戴震义理之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