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3)
2015-12-16 01:03
导读:只注意到社会 政治 层面的内容,即统治者对人民要实行仁道。其实,它还包括对自然界的所有生 命的爱护,对自然生命法则的尊重。“不违农时,谷不可
只注意到社会
政治层面的内容,即统治者对人民要实行仁道。其实,它还包括对自然界的所有生
命的爱护,对自然生命法则的尊重。“不违农时,谷不可胜用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送死无撼
也。养生丧死无撼,王道之始也。”(《梁惠王上》)“不违农时”是农业社会的基本原则,是
人类生产活动所应当遵守的。孟子很重视自然界的生长之道而反对“堰苗助长”。庄稼的生长需
要自然条件,除了土地,还需要雨水,“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
苗勃然兴之矣。”(同上)但是天怎样才能下雨呢?这就需要自然界的良好循环。当时并没有现
代的科学技术,既不能靠人工降雨,也不能靠别的任何方法,只能靠自然界的“赐予”,但是,
按照孟子的理解,只要遵循自然界的运行法则而不要过分索取、掠夺与破坏,就能够得到这样的
“赐予”。
至于“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是关系到如何向自然界索取的问题。孟子
反对用细网打鱼,反对在树林生长期入山砍伐,正是避免造成生态的破坏,使鱼类和树木能够正
常生长,这样就可以经常有鱼可捕,有树可伐。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但又有很深刻的含义,
即不仅要为目前利益着想,而且要为长远利益着想;不仅要为人类自身的利益着想,还要为自然
界的生命发展着想。这后一点更是孟子仁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古代的规定,鱼网在四寸
(古代尺寸)以下就是密网(“数罟”),禁止用密网在湖泊中捕鱼,其目的是为了保留鱼种,
使小鱼能够生长。古人绝不允许“竭泽而渔”。这里不仅有法律禁令,而且需要公共意识。古人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也很重视对山林的保护,有很多具体的规定。比如《逸周书·大聚解》说:“禹之禁,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斤。”在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禁止砍树的斧子进到山林。又如《礼记·王制》
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即冬季树叶凋落之后再进山林。即使进了山林,是否可以任意砍
伐呢?不能。古代也有市场交易,木材、禽兽鱼鳖之类都可以上市,但“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
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同上)意即树木不到砍伐的年龄尺寸,便不能上市交易,禽兽鱼鳖
不到足够的年龄体积,便不能上市交易。诸如此类的规定还有很多。《记记》中的《曲礼》、
《檀弓》、《王制》、《月令》、《玉藻》、《祭义》、《坊记》等篇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和论
述。孟子只是将这些规定加以理论化的解释,使人们树立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地对待自然
界,并且认为这是“王道”的真正开始。
“养生送死”与儒家所说的孝有关。如果能够作到细网不入湖泊,斧斤能以“时”入山林,
那就能够作到鱼鳖不可胜食而木材不可胜用。鱼鳖不可胜食而木材不可胜用就能够作到“养生送
死而无憾”,即人人能够安居乐业而尽孝道,这就是“王道”了。
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这时儒家的一贯主张。过去学术界只看到儒家在社会政治方面的主
张,忽视了这方面的内容。现在由于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促使我们重新反思儒家传
统文化,重新发掘这方面的精神资源,对于进一步认识儒家的本质及其价值时很重要的。《礼记
·祭义》记载曾子论孝时说:“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非
以其时,非孝也。’”这里的“夫子”时指孔子。在孔子和曾子看来,乱砍乱伐乱捕杀,就是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孝。上面所引孟子的思想与此是一脉相承的。对于山林只有保护而后取之,才能“取之不尽”,
对于禽兽只有保护而后用之,才能“用之不竭”。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谐
相处。如果把孝扩大到对天地自然界的范围,那么,其意义就更加深刻了。《礼记》中也有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