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4)
2015-12-16 01:03
导读:的思想,比如《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 始也。”这里所说的“上帝”虽然沿用了殷周以来的用法
的思想,比如《郊特牲》说:“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
始也。”这里所说的“上帝”虽然沿用了殷周以来的用法,但其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
人格神,而是生长万物的自然界,是万物之“本”,因此要有敬意,要“报本”。《郊特牲》又
说:“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尊地也。”天地自然界是万物之
本,归根到底也是人之本,人要以天地为法而取其材,因此要尊天尊地,也就是尊“上帝”。这
样的天地当然不是人格神。但是就其为万物之“本”而言,则又一种神圣性。
按照孟子的思想,不仅对于山林和禽兽要保护,即使对于水土也要保护。他的“仁政”
学说不仅反对战争于杀伐,而且反对“辟草莱,任土地”(《离娄上》),即乱砍乱伐开山种
地。战国时期,法家的富国强兵之术就包括“辟草莱,任土地”,即开荒种地。孟子为什么反对
呢?这是值得深思的。其实,孟子是很重视尽地力的,五亩之宅,也要种上桑树,养蚕织布;百
亩之田(理想的井田制),要勤于耕种,“教之树畜”,即种树养畜。这样就可以过上“五十而
衣帛,七十而食肉”的生活了。在孟子看来,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这正是仁政的体现,但问题
不在于用毁坏草地,开辟耕地的办法,而在于提高生产水平,以及合理的土地制度。何况那些
“辟草莱,任土地”的人,其实是为了聚敛财富,滥用民力,以满足统治者荒淫无耻的生活,并
不是为了人民。因此他又说:“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
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通,不志于仁,而求富之,事富桀也。”(《告子下》)当时的问
题并不是缺少土地,而是如何使百姓富足,对于山林、草地则要保护之,不要破坏,使各种资源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得以保存并发挥其作用。“辟草莱,任土地”会造成自然环境与生态的破坏,自然环境一旦破坏
之后,想进一步发展经济也就不可能了。如果说过去对于孟子的这一思想理解不深的话,现在当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并受到自然界的不断惩罚的时候,应当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了。
除了草地之外,水也是孟子所关心并经常谈到的。中国远古时代固然有过水患,孟子多次讲
到古代洪水泛滥、夏禹治水的故事,以此论证他的仁政学说。但是另一方面,水又是生产和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从一个意义上说,水就是什生命之源。因此他说:“民非水火
不生活”(《尽心上》)。不过,在孟子时代,水的资源并不成问题,不象现在有些地方,饮水
已经变成首要问题,以致只有移民了。尽管如此,孟子已经认识到,只有有源之水才能长流而不
竭,无源之水则即刻便会干涸。那么,水源何在?如何保护?联系到上面所说对于山林、草地的
保护,孟子似乎有一种生态循环的思想。水在地中,但又从天上来,“油然作云,沛然下雨”,
才能使地上的生命得以生长。但是,如果不能保持森林、草地和水土,那情况就很危险了。因
此,只有保证水源不受破坏,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水才能源源不断而来。《孟子》中有关于水
的一般议论,说:“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
‘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
雨集,沟会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离娄下》)这段话是同
人格修养联系起来讲的,一般被看作是比喻;但是,即是如此,孔子和孟子都喜欢用水来比喻人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生,就足以说明他们对水资源的重视了。其实,在儒家学说中,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不能分的,是
在统一的生命整体之中存在的,而水又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们常说“饮水思源”,就是不要忘
记水的源头,并且要保护水源而不要遭到破坏。可是现代人却往往饮水而不思源,甚至任意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