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5)

2015-12-16 01:03
导读:水源。现在,黄河上游的湖泊源泉有很多已经干涸,这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不是自然界本身造成 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即孟子的家乡,已经出现断流。孟

水源。现在,黄河上游的湖泊源泉有很多已经干涸,这主要是人为造成的,不是自然界本身造成
的,黄河下游的山东省即孟子的家乡,已经出现断流。孟子的论断已经得到了验证。如果黄河变
成无源之水,那么,中国北方大部分人的生存问题就可想而知了。

二、“人禽之辩”及“仁民爱物”说

孟子有著名的“人禽之辩”。他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就那么一点点(“几希”,
见《离娄下》)。但这一点点区别却非常重要,它不仅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且是处理人与自
然关系的根本依据。这一点区别就是,人有“不忍之心”、“恻隐之心”等道德情感,并由此而
有仁义之心,动物则没有。在孟子看来,人有道德情感,这是“天之所与我者”,对个人而言,
这是先天的;对人类而言,可说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也是道德进化的结果。孟子说,“天之生
物也,使之一本“(《腾文公上》)。这所谓”一本“,就人而言是指以父母为本,但就人与万
物合而言之,则是指天地之仁心,即道德目的性,它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道德情感是人之所
以为人之处,也是人的尊贵之处,所谓”天爵“、”良贵“是也。

这一点“不忍之心”,就是仁的根苗,人人皆有,看能不能“扩充”而已。如果能“扩充”,
就是君子、大丈夫;如果不能,那就离禽兽不远了。“扩充”,就是使这些道德情感不断充实,
不断扩大,由潜意识变成显意识,贯彻到人的行为中,以此待人接物,作到“仁民而爱物”
(《尽心上》),既施之于人,又施之于物,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相处。这是人的理想境
界。但是,有些人却不知“扩充”,甚至将自己的道德良心丢弃了,对于这样的人,“又何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焉”(《离娄下》),能责备什么呢?他不过行禽兽之行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所说“仁民爱物”之“物”,是包括禽兽在内的,甚至主要指动物而
言的。他的“人禽之辨”,决不仅仅是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就算完事了,更不是以人比动物更高
贵而自居。正好相反,“人禽之辨”的更深层的含义是人对动物要有同情、关爱和保护意识。这
既是人的尊严,又是人的职责。人之所以为人之性在于仁,仁的本质在于爱,孟子是主张“爱有
差等”的,但这决不意味着仁爱是有局限的,缺乏普遍性的。仁的普遍性就在于爱一切生命。人
的道德情感是生命情感,人是生命存在,情感存在,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能使道德情感实现出
来,施之于万物。人与万物本来是一体的,万物都在我的主体关照之中,所谓“万物皆备于我
矣”(《尽心上》)。过去有人把“万物皆备于我”解释成万物只在我的心中,没有客观性,因
而是主观唯心论的说法。这种用西方认识论的模式解释孟子哲学的作法,把孟子哲学的精神完全
曲解了。孟子所说的“我”固然有主体性的含义,但决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认识的主体,无宁说
是情感主体,严格说来是知情合一的,但情感是其核心。“我”也不仅仅是精神主体,“我”还
是身心合一、形神合一的存在。孟子有“大体”、“小体”之分,但“大体”并不是与形体相对
立的精神实体,它是与形体在一起存在的,所谓“形色,天性也”(同上),就足以说明这一
点。

在这样的理解之下,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就具有生命整体论的意义。一方面,万物与我的生
命存在不可分,可说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就如同我的四体一样不可分。另一方面,“我”作为
主体,是以其“本心”即生命情感关照万物的,万物都在“我”的情感关联之中。万物既是情感 大学排名
对象,又在情感活动之中,“我”与万物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这同认识主体以万物为对象
而认识之,是不同的,与那种将万物视为没有客观性的纯粹知觉更是不同的。孟子在讲“万物皆
备于我”这句话时,是同诚、仁、乐这些范畴(在使用“范畴”这以概念时,要同西方哲学中的
上一篇:“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哲学”关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