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仁民爱物说”看儒家的生态观(8)
2015-12-16 01:03
导读: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牛、羊、犬豕 是作祭礼用的,也是家畜,可供食用,但上至诸侯,下至
说:“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牛、羊、犬豕
是作祭礼用的,也是家畜,可供食用,但上至诸侯,下至士大夫,都不能无故而杀。至于庶人即
老百姓,虽然“林麓山泽以时入而不禁”,但也不能无故吃珍禽异兽之肉。《礼记·玉藻》有相
同的记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
弗身践也。”血气之类就是指一切动物,“弗身践”注作“弗身翦”声之误,翦即杀也。这同孟
子的思想是一致的。但不管怎样,人的“不忍之心”、“仁义之心”是不能丢掉的。孟子所关注
的是,人类的道德情感与生活态度的问题,有了这种情感和态度,对动物和家畜以及一切生命,
便有一种真实的生命关怀。有了这种关怀,对待具体问题就会有各种具体原则,即所谓“规
矩”,使各种问题得以更好的解决。这不单是法律问题,而且是伦理道德问题,伦理道德问题需
要人的自觉自律,不能靠强制,但是能满足人的普遍的道德情感的需要。只有这样,人生才是幸
福的。
儒家不是素食主义者,没有达到“不杀生”那样的宗教境界,但儒家认识到一切生命的可贵,认
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有其生存的权利和价值,而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一切生命。因此,儒家决不
提倡“滥杀”。孟子最痛恨那些“嗜杀”成性者,认为他们是“残贼”之人。在对待人的问题上
是如此,在对待其他生命的问题也是如此。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这是儒家的生活态度,也是整个
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重要传统。孔子说
过,仁智之人对自然界的山和水充满了爱,能够体验到乐,因为山和水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有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一种内在的生命联系。孟子不仅对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有很深的关怀和爱意,而且对人和动、植
物赖以生存的山、水表现出极大的关怀。他认为植物—树和草就是“山之性”(《告子上》),
就是说,山也有生命的。人不应该破坏山之性,当然更不该戕害人之性。人之性不同于山之性,
但人之性所以为人性,就在于以仁对待牛马和山之性。所以,人性与万物之性并不是对立的,而
是息息相关的。孟子善用比喻,但在比喻中就表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命相关性的重视。比
如他很喜欢河水之“盈科而进”,比喻生命之有源,内在之充实。他所说的“充实之谓美”
(《尽心下》,是和大自然的生命不可分的,是“万物皆备于我者”之美。人的仁心归根到底是
“天之所与我者”(《告子上》),是自然界给予的,自然界虽有其超越的层面,但这超越层面
是“普照”大地的,是在人类和万物的生命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腾
文公上》),这“一本”就是生命之本,价值之本。人与人、人与万物虽有差别等次,但都要归
到“一本”,实现普遍的生命关怀。他所追求的“上下与天地同流“的境界,即表现了对自然界
生命的崇敬与赞美,是对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体悟。
儒、墨之间在仁的问题上展开过争论,墨家批评儒家的“爱有差等”,孟子又批评墨家的“爱无
差等”,但有趣的是,墨子讲“兼爱”,却只限于对人类的爱,只限于人间性,孟子虽讲“差
等”,却主张对万物施之以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孟儒家似乎更具有生态意识。儒家重视人
与天地万物之间的生命联系,承认自然界的生命价值,将人放在自然界生生不息、创造不已的生
命过程中去理解,而不是孤立起来,甚至与自然界对立起来去理解。因此,儒家所说的爱,具有目的性,而不是工具性的,即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去“爱物”,而是出于对生命价值的尊重。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墨子讲仁爱,则是与功利相联系的,他讲“兼相爱”,是为了“交相利”,因此具有工具性。这
决不是否定墨子学说的价值,墨子学说自有其价值,尤其在科学认识方面可能发挥很大作用,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