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中子思著述考》(中)(9)
2016-07-06 01:00
导读:总上,《性自命出》探讨的是“德之行”的心性论基础以及实现“天道”与“人道”的教化与心术,是“五行”学说的基础,与《五行》当同属子思著述。
总上,《性自命出》探讨的是“德之行”的心性论基础以及实现“天道”与“人道”的教化与心术,是“五行”学说的基础,与《五行》当同属子思著述。由于《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三篇简文和《性自命出》全是用同一号字体书写,并且编距也完全一致,[32]并且这三篇简文与《五行》与《性自命出》的思想一脉相承,所以本文将在下一章通过对这三篇简文的校读来说明它们是子思著述,是子思“五行学说”中的实施方案。
[1]详细可以,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25页;郭齐勇:《郭店楚简〈五行〉的心术观》,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庞朴:《三重道德论》,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梁涛:《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黄俊杰:《孟子后学对身心关系的看法-以马王堆汉墓帛书〈五行篇〉为中心》,《孟子思想史论》卷一,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10月版,第75页;杨儒宾:《德之行与德之气——帛书〈五行篇〉、〈德圣篇〉论道德、心性与形体的关系》,收入于锺彩君主编:《文哲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第417—448页。
[2]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第25页。
[3]梁涛:《简帛〈五行〉新探——兼论〈五行〉在思想史中的地位》,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4]参张光直:《
美术·神话与祭祀》辽宁出版社1988年版。
[5]藏克和:《汉字单位观念史考述》,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页。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6]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此“目”乃是“眼睛”的象形,将它隶定为“直”,认为“直”的造文初义为“举目正视”,但斯维至先生认为“德”字之“目不是象目(眼睛)之形,而是象种子之形”,并在《说文》的目部中找到例证。斯维至:《关于德字的形义——答何新同志》,《人文杂志》1983年第6期。对于“德”最初与图腾(祖先)崇拜有关的考述可见:李玄伯《中国古代新研》1948年版,第184页,斯维至:《说德》《人文杂志》1986第二期。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
[7]如:“甲午卜,王贞,我有德于大乙翌乙未(《英》一八六七),甲骨文“德”无“心”符。郭沫若在《青铜》中的《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中认为“卜辞和殷人的彝铭中没有德字,而在周代彝器中才明白有德字出现”。但对于此说异议甚多。大部分学者认为“德”在甲骨文中已出现。
[8]益卦九五“有孚惠我德”,讼卦六三“食旧德”,恒卦九三“不恒其德”,恒卦六九“恒其德贞”
[9]王晖《商周文化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2页
[10]青铜器铭文中“德”字屡见。前多有修饰词,此种用例与《尚书·周书》中的“德”相同。王德培先生指出:“酒德、凶德、暴德、桀德、受德、逸德均无道德义。桀纣之行而称为德表明周初德字只当作一种‘行为’或‘作为’的意思来使用。单一个德字,既可表示善行,也可表示恶行。所以《周书》里德字前面往往加上各种修饰词,多数只作‘行为’解。如‘敬德’不是崇敬道德,而是‘警惕行为”。王德培《书传求实札记(上)》天津师大学报1983年第4期。作者认为金文和《周书》的“德”不能直接解为“行为”,仍当解作祖先祭祀。为了表达祭祀中人之行为的重要性,所以前面多加修饰词。
[11]刘泽华认为:“周人把德看作君王个人品行,即含有对王的意志行为的某种规范意义,同时又认可了王对德的垄断特权。唯王可以‘以德配天’。参,刘泽华:《中国传统思维·从神到人:春秋政治意识的转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版。日本学者小巷芳彦也指出早期及金文中体现的西周之“德”大都与君主政行相关。《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择》第7卷,中华书局199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