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我过的适用性分析(一)
一、新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及国际间竞争加剧的趋势,迎合提高政府效能的需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的热潮,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在西方国家的风行有多方面的原因:全球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新公共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理性官僚制与后工业社会的不适应则是催生新公共管理的体制原因;而西方国家内部的财政危机则是新公共管理兴起的内部动因。当然,任何一项重大的政府改革运动仅有现实的呼唤是远远不够的,它还离不开一定理论的支撑。同样,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如果没有相应理论的指导,也不可能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同并在实践中迅速风行。综观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新公共管理的实践,不难发现,对新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起支撑作用的理论流派主要有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治理理论。
(一)新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化对政府公共行政的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计算机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革命以摧枯拉朽之势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的、地域的、地方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空前增强。在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的关联度不断趋向复杂化,信息、知识以无与伦比的速度扩展开来,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多样化,且变化的周期日益缩短,决策的随机性、时效性大大增强,处于政治系统核心和敏感部位的政府公共行政,少不了要受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影响。这要求政府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准确的辨别力、判断力,具备随时捕捉客观环境发生变化的信息的能力,并据此迅速调整管理战略,制定相关对策。固步自封、僵化保守、按部就班的政府将导致国家失去竞争力,并最终使政府失去存在的合法性。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潮、文化相互碰撞,也使社会利益和价值目标日益多元化,人们在思想上的共识逐步丧失,统一的、普遍认可的标准不断模糊,“每一种主张、理论、主义、意识形态都可以自成体系,自行其事,自己就5是裁判,而不再仰仗传统意义上的‘真理’和作为‘真理’的载体的那种权威”。①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大多数统一意志的民主,已经被日益凸显的个性化特征所取代,各种社会利益、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分化为各种亚文化群——各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各自看电视中不同的节目,各自在不同类型的店铺买东西,各自驾驶不同类型的汽车,我们已经由具有涵盖广泛而相当划一的中产阶级组成的大众社会转变为甚至在中产阶级内部也有很大文化差异的‘马赛克社会’。”②这种多元化社会必然要求政府具有整合多元利益的能力,以维持既有秩序和社会稳定。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2、信息技术革命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卫星通讯、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步入一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规定世界上权力与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权力不再以诸如某个办公室或某个组织的权威之类的传统标准为基础,财富的含义正在从诸如黄金、货币和土地之类有形的东西转移开去。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灵活的无形财富和权力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基础以思想、技术和通讯占优势为标志,一句话,以‘信息’为标志。”③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对公共行政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普通百姓取得信息的速度几乎和政府领导者一样迅速,长期以来蒙在政府脸上的面纱被揭开了,民众对政府的神秘感便随之消失。政府不再是公众行为的单向控制者,公众也不再是政府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公民和社会团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并对公共行政的回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共行政趋向灵活、高效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于信息技术,政府办公趋向于自动化、电子化、网络化,使信息共享更为便捷,为在信息处理和传递过程中减少中间环节提供了可能。正如奈斯比特所评价的,“电脑将粉碎金字塔:我们过去创造出等级制、金字塔式管理制度,现在由电脑来记录,我们可以把机构改组成扁平式”。④此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效率,相应地提高了决策速度,为政府快速了解掌握公众的需求并及时作出回应提供了条件。①徐迅.“后现代”景观中的国家[M].北京三联书店,1998:271.②[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151.③[美]E?拉兹洛.决定命运的选择[M].新知三联书店,1997:6.④[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新华出版社,1984:
3、理性官僚制与后工业社会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