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治理的现状(5)
2014-10-09 01:15
导读: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获得了终身雇用。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
发展中国家的确也采用过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因此也盛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所有熟悉的官僚制度。官员通过获得了终身雇用。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官僚制度也要维护那些地位显赫、薪水相对较高的精英团体的利益。
有人以为,新公共治理改革同样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这是由于传统的官僚制在很多国家都已失败。霍姆斯和尚德都主张,“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治理改革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我们相信,基本原则对每一个国家都是适用的。”另一方面,米诺格以为,“市场检测和内部市场等复杂的改革不可能在发达国家之外行之有效。”然而,与把新公共治理排除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相反,更为公道的是以务实的方式具体确定新公共治理在发展中国家运用的一系列条件条件。斯蒂格利兹主张一种新的发展日程。它包括国家作用的变化,在这种变化中,政府和私营部分进行合作,促进政府建立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应当更多地进行市场调节。这就要求政府改善自身的工作绩效,通过尽可能地利用和促进竞争来广泛使用类似于市场的机制。
任何国家在采用这些观点推进市场经济建设的时候,都应当有足够的基础条件以采用包括市场检验和履行合同在内的新公共治理。
五、对新公共治理的批评
毋庸置疑,人们会对这场改革有对立的评价。当然,这场变化还没有得到完善的运作,会出现一些错误,向新模式转变的过程也存在各种。这些不足似乎会导致政治上要求回到原来非党派、中立的行政制度,但这实际上极不可能。更为可能的是,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中尚不完善的地方,然后逐步演进到另一种模式。传统模式以及它所坚持的主张已经结束了。
这种观点并没有得到普遍赞同。有意思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批评家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批评涉及了公共部分改革的方方面面。有人以为没有什么范式变化,也没有发生国际范围的变化。批评家们以为,公共治理的改革是对***的攻击,是意识运动,是一种流行,在已经尝试过的公务员变化中导致了士气低落。这些观点有些是有道理的,而另外一些则完全不着边际。确实,反对者和批评家难于就争论的焦点达成一致。有无范式变化题目是公共治理改革中最具争论性的题目之一。
(一)范式变化
人们就新公共治理展开的争论最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在于,尽管最激烈的批评家也承认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足够大到可以构成一个范式变化却有待商榷。尽管有人仍然不太相信,但再次考察一下范式是什么,考察一下公共行政中的竞争性范式是否有效是有用的。我以为,无论是采用“范式”的通常意义,还是与库恩著作相关的用法,“范式”这个术语无论指代传统行政模式还是公共治理改革都是合适的(这些公共改革联系在一起就被称为新公共治理)。
除了夸大结果并通过各种机制来实现结果外,关键的不同是其背后的经济学和私营部分治理理论基础。在这一点上,公共行政的基础是公共利益激励理论、官僚制理论和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人们以为,有足够的差异可以说明存在不同的范式:官僚和市场是两个截然相反的组织运作方式;公务员的公共利益激励不同于市场理性行为假设;政治与行政分离被普遍以为是不切实际的;侧重于过程的传统模式与侧重于结果的新模式完全不同。
(二)一场国际运动
公共部分改革是否构成了一种国际现象也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人们已经留意到,类似的改革运动已经在好几个国家发生了。汤普森以为新公共治理是一场世界性的变革,由于它几乎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对世界上最大的123个国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重要的政府改革正在全世界进行。在很大程度上,类似的改革也发生在各个不同的国家。凯特尔也以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治理改革运动如火如荼。这场运动从两个方面看是国际性的。首先,它已经扩展到了蒙古、瑞典、新西兰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其次,改革范围很广,政府已经利用治理改革来重塑国家的作用及其与国民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