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00年的中国政府行政-变革与发展的图式(6)
2014-10-22 01:06
导读:(7) 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实在现资源配置的核心是由集中化计划统筹宏观的甚至微观的资源配置决策,并以此作为活动的标尺。从上讲,这种集中
(7)
政府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实在现资源配置的核心是由集中化计划统筹宏观的甚至微观的资源配置决策,并以此作为活动的标尺。从上讲,这种集中化的资源配置也可能是有效的,它可以保证一种均衡的经济体系,保证重大比例关系的公道和一种经济的稳定。但是,要实现集中化的资源配置,必须符合以下基本条件或满足以下假设:
·完全信息假设。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诸方面拥有完全的,全部的、正确的信息。
·完全偏好假设。政府必须了解并把握社会人的一切价值偏好,并且能排出偏好优次程序。
·利益一致假设。社会中存在单一的利益主体,不同利益的差别不存在。
·纯粹理性假设。政府能够制定出所有解决经济的方案,并能从中择取最优的方案。
·道德人假设。政府是中立的,无偏向的,公正的和无私的,政府官员及其群体没有特殊的利益。
·交易本钱为零。不存在交易本钱,只有生产本钱。
很显然,要实现上述的基本假设在现实中无近乎于“乌托邦”的设想。从几十年实行行政权力经济的情况来看,这种集中化的资源配置体制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和错误:目标上的盲目性,决策上的集权性和僵死,经济动力机制的缺乏,大规模的交易本钱,政府治理机构的官僚化,寻租与***,上述缺陷使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波动和低效率的发展状况。 那么,用什么样的政府经济治理体制或者资源配置方式来取代这种以政府为核心的,行政化的,集中化的资源配置方式呢?国外的实践和中国的改革的初步成效证实了市场化和亲市场的政府(market friendiy government)是一种可供寻租的,具有明显比较上风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政府的治理模式。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政府管制的市场化,其涵义不在于放弃政府对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治理和控制,也并不意味着“管的越少的政府便是最好的政府”,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使市场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对市场依据一定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宏观治理、行政指导和行政管制。 市场化对于政府而言,它意味着政府的作用和政府在社会经济中的角色要发生一个大的变化。概括起来,政府要由传统的“全能政府”转向“亲市场的政府”所谓“亲市场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作用的力点在于:
·宏观经济领域和经济总量的平衡;
·政府比较上风之处,如秩序、规则、公***品;
·市场经济的失灵领域,如外部经济;
·社会利益的公正分配和协调。
同样,亲市场的政府意味着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指导是富于弹性的,重实效的(除非很明显需要干预,否则让市场运转),这种干预是公然的,透明的,服从规则的(而不是服从于官员的意志)。
从世界范围内的情况来看,市场化不仅是中国以及传统上实行计划体制国家的选择,即使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中,也同样呈现“再市场化”的浪潮。从1980年到1988年间,英国40%以上的国营企转为私营。从智利到土尔其,从巴西到孟加拉,大约100个国家采取市场化的政府改革策略。在美国,传统上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国营部分,如铁路、邮政、社
(8)
会保障,也在试行或者推行私有化。市场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变革目标选择之一
2、行政权力的分散化
在政府治理领域,权力资源的集中不足或者过度分散同样是最为危险的事情。在任何时期和任何国度,没有一个强大而又权威的政府,没有公认的、秩序和正义,无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只有导致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争权夺利、相互争斗,乃至天下大乱和社会的崩溃。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上的混战与割据,当代世界热门地区的冲突和***得到明显的佐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同样,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来看,权力资源的过分集中所引起的独裁与独裁,对***自由的抹杀,对基本人权的践踏,社会发展的僵化和活力的缺乏以及其他的社会性灾难,同样在历史和现实的世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