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00年的中国政府行政-变革与发展的图式(8)
2014-10-22 01:06
导读:·促使政治体制更加开放和***化; ·有助于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自由; ·确保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民众的意愿,实现“近点”决策以加速决策的
·促使政治体制更加开放和***化;
·有助于个人的政治的、经济的和社会的自由;
·确保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民众的意愿,实现“近点”决策以加速决策的过程和实施的效率;
·社会经济系统免受中心当局方面所犯重大错误的损害;
·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方面,具有巨大的灵活性;
(10)
·用于不同单位被赋予决策的权限不同,存在着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广阔天地,整个国家都可以从公共决策的创新和试验中获取收益。
·治理的层次和环节被减轻,行政效率的进步有看达到。
·不同层级、单位之间的互相竞争能够产生改进公共服务的效果。
·减轻中心政府的压力和行政治理的负担减少了用同一政策治理整个国家而造成的混乱。
因此,分权制是一种适应非均衡环境下的,多元化的一种有机式的权力结构,而不是一种机械式的权力结构。它的特点是由多元化权力来解决多元化社会。
从的具体情况来看,分权化的方面和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
(1)地方分权。实行中心与地方权力的划分和配置,在加强宏观调控和中心政府权威的条件下,扩大地方政府的自主权。
(2)权力分散。将中心政府的权力和责任分别授予不同的职能部分。
(3)民营化。使国有成为真正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4)行政委托。将政府职能和政府治理权力委托给非政府机构,在政府的指导和监视下进行某些事务的治理。
(5)扩大社会自治和社会治理的范围。
3、政府结构-功能的分化
从与行政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政府行政体系显示出不发达的特征。这核心体现在政治--社会的一体化,也就是讲,整个政府行政体系的结构-功能的混同和分化不足。其主要表现为: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党政职能的混同
建国以来,我们的政府治理体系存在着功能紊乱症,这种紊乱症首要表现在党政职能的紊乱。政党通过实际执政来实现对国家的领导,这是政治最为明显的事实,现代政治便是政党政治。中国***的领导地位是形成的,也是中国的现实性的选择。题目在于执政党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对国家的领导。在中国,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关系上,存在着严重的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治理中国的实际上是“两个政府”,如***所讲的:“加强党的领导,变成了党往主办一切,干预一切,实行一元化领导,变成党政不分,以党代政”。这种职能上的混同导致的弊病是:
·立法机关的职能的弱化,权威的不能真正建立;
·政府的自立性受到损害,行政治理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机构对口重复设置,机构膨胀,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职责不清,互相扯皮,以及官僚主义;
·用人与治事的分离;
·党组织行政化和权力化,特权与不正之风;
·党组织的自身建设。
(11)
(2)政企职能的混同
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社会主义国祖传统的国有经济,是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工厂”的设想和列宁的“国家辛迪加”模式建立起来的,在这里,整个社会成为一个规模无比巨大的企业,全体公民都成为国家的雇员。微观经济单位不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而是为政府主管单位的附属物来参与国民经济活动,政府始终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决策者。企业成为具有单一生产功能的行政基层单位。企业既没有决策上的自主权,也没有经营治理上的责任。企业根本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经济实体,由于国家政府的行政治理职能和治理机构人为地割裂了企业与市场的联系,企业成为依附于政府的加工厂。因此,政府与企业的职能上发生了根本的混同,核表现为: ·国家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治理者的职能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