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大升值?论文(2)
2014-02-04 02:21
导读:这两种想法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传统的想法下我们不借别人的钱花,也不把钱借给别人,自己出口挣了多少钱,就以进口的形式花多少钱,自力更生,万
这两种想法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传统的想法下我们不借别人的钱花,也不把钱借给别人,自己出口挣了多少钱,就以进口的形式花多少钱,自力更生,万事不求人。在新的想法下,只要人家愿意借给我钱,比如以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我就借过来花,取天下之财而用之,不亦快哉!
大致说来,前种想法的好处是稳当,自给自足;后种想法的好处是进取,取人之财为己所用,本国的投资规模就会扩大,经济就能更快地增长。这有点象办企业,不贷款规模扩大得太慢,永远做不成500强,贷了款万一失手自己也折进去了。当然这个比方并不恰当。
其实从拉美国家的教训看,借别人的钱发展自己时一个最大的陷阱是:眼看着外资汹涌而来,兴之所之,一不留神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自己该攒的钱也不攒了,结果本国的投资规模没有扩大,经济也就没有因外资流入而提速。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外国储蓄替代了而不是补充了本国储蓄。一旦外资流入出了问题,又要省吃俭用还人家的钱,又要从嘴缝里抠钱投资发展自己,极为伤筋动骨,有时连政府也搭进去了,忙活半天,只是痛快一时,便宜了一张嘴。
对于衡量汇率的合理水平而言,除了以上讨论的两种思路外,经济学者还提出了许多标准,比如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劳动力工资平价等,这些标准或是用来进行生活水平比较,或是远期汇率和即时汇率的关系和相互,或是分析均衡汇率的决定因素,此处不予赘述。
一般说来,经济学家都是眼高手低,分析过去头头是道,似乎有理,预测未来躲躲闪闪,误差惊人,偶而有一次说对了,多半也是瞎蒙的。难怪的学者看不起这个行当。就说同一个问题吧,也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究其源由,多半是师承有异,要不就是手里的尺子不同,不是一家乡镇企业制造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然而,说来也怪,具体到眼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经济学家异口同声地说:人民币低估了,应该升值。平日里吵成一团,今日个是怎么了?莫非这些人都改拜了同一个师傅改用了同一把尺子?仔细一看,原来不管拿哪把尺子来量,人民币似乎都低估了。
就说经常项目收支平衡这把尺子吧,其实至晚从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来中国的经常项目收支一直维持巨额顺差,1997到1999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顺差规模有一定下降,但持续顺差的格局并未改变。拿这把尺子量,人民币应该说是一直就被低估了。再说资本项下的情况吧,简单地说也是持续顺差,要说有区别,那也是资本项下的顺差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特别是2002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资本流入国,连美国都被甩到了后头。拿国际收支平衡这第二把尺子来量,人民币不仅是低估,而且是很大程度地被低估了。如果再借把尺子,用购买力平价这把不太相关的尺子来衡量以下,结论也是一样的。用不同的尺子量出的都是低估,区别在于对低估程度的评判有一定差异。
从这里可以引出许多问题:一是人民币低估的成本是什么,二是19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那么多变化,中国的许多贸易对手的汇率都贬值了,相对之下等于人民币变相升值;再加上维持了多年的强势美元政策(2002年3月以来美元贬值的阶段除外)使得人民币水涨船高,相应升值;如果考虑到国内通货膨胀的因素,人民币实际升值的幅度更大。有一个说1994年以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累计升值达40%以上。问题在于为什么人民币如此巨幅升值仍然会维持被低估的格局?是否有可能在此期间人民币均衡汇率(不管用哪把尺子)也在更大幅度地升值?要不就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时超贬过头,以致于后来连续升值也未能将其抵消?三是名义汇率水平是否应该调整,和不调整相比其成本是什么?四是如果要调整应该怎么调,调到什么水平?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些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不该我们操心。我们在这里涂鸦,把上面的问题一条一条地摆开来看,只是说着好玩,没有别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