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业利用台资效率研究(5)
2017-08-04 04:45
导读:4.台资引进推进了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 台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组织起步早、规模大、经营能力强,有很多地方值得福建农业学习和借鉴。早期到福建投资
4.台资引进推进了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
台湾农业企业的产业化组织起步早、规模大、经营能力强,有很多地方值得福建农业学习和借鉴。早期到福建投资的众多台资农业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推动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它们大都外联国际市场,内结生产基地和农户,有力地推动着农业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比如,地处闽粤边界的诏安县在嫁接引进台湾资金、技术和品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当地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创办了梅甚、天立等青梅食品加工业,使该县青梅加工由半成品向精深加工拓展,并开发了话梅、青梅晶等几十种青梅系列产品,有效地促进了农产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引进台资企业122家,全县青梅种植面积达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青梅种植基地[10]。台商福建农业投资,不仅为福建农业企业带来了资金,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为提高福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5.台资引进促进了福建外向型农业发展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外国农产品纷纷涌入,农产品的竞争趋向国际化。福建的农产品早先由于质量标准低,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直接导致了福建农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较弱。但自台商投资福建农业以来,通过台资农业出口企业的兴建,不仅大规模地引进台湾资金,而且更多地引进台湾和世界各地的农业优良品种、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这些都有利于推进福建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步伐,有利于促进福建出口农业的发展,提高福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6年,厦门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和南安闽台农产品市场先后投入使用,闽台农产品贸易更加频繁,福建已成为台湾水果等农产品“零关税”进口的重要集散地。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2006年漳州市台资农业企业从当地关区直接出口创汇3.79亿美元,占漳州农产品直接出口创汇的53.2%;在台资食品企业的带动下,漳州市已建成速冻果蔬生产线80多条,年速冻蔬菜出口货值超过1亿美元[11]。福建农业积极吸引台商投资,已成为提高福建农产品竞争力,加快福建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径。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三、提高福建农业台资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1.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空间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两个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经济体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合作,就能够达到“双赢”的效果。台湾农业具有资金、技术上的比较优势,而福建农业在劳动力、土地要素方面较台湾充裕,二十多年的闽台农业合作实践也已经证明,闽台农业之间存在极强的互补性,二者之间的合作仍然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闽台农业资源存量与资源配置效率不仅存在优势的差异,还存在极强的互补性。因此,闽台农业合作模式应以发挥双方的比较优势为前提,以资源要素的流动与整合为核心,提高闽台农业竞争力,在相互依存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展闽台农业合作空间:一是发展新型农用工业。现阶段,闽台农业合作在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等领域已具备了相当的基础,但在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农用工业领域上的合作几乎还是空白。而台湾“精致农业”的发展在此领域技术先进,为闽台新型农用工业领域的合作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二是发展观光农业。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有丰富经验,而福建丘陵地貌与“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农业资源特征,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因此,借助闽台农业合作,发挥福建山海资源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观光农业,是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潜力所在,也将成为福建旅游业发展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2.创新思维,转变传统引资观念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台商在祖国大陆农业投资区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对福建长期以来依“五缘”优势引资的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首先,福建的血缘、文缘优势被资本的逐利性和利润的最大化等经济因素所取代,对台的地缘优势被交通运输能力、港口条件等先天不足所弱化;其次,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竞相出台的引资优惠政策及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都对福建传统优势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农业的区域布局调整中,福建省必须创新思维,转变传统的招商引资观念,把自身放在完全竞争的大市场背景下,重新把握“五缘”的优势程度,重新认识省内台商农业投资的区域形势,重新定位吸引台商农业投资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