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又《汤诰》,古文有今文无。“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示天意自民听,告诫诸邦勿违民本。《史记》所言汤诰,与《书》者相联但文有异,可互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请罪有夏,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云,见王权与神权之融洽,元圣即主祭之伊尹,传达先圣神喻。汤王誓与伊尹戮力同心,奉行天命,以率诸邦。
《伊训》。伊尹解神喻,持正道,代先圣言,故可藉此训示于少主太甲,见神权一时强于王权。想汤殁而邦土起尘,故该篇多涉言安邦善待方国:“代虐以宽,兆民允怀”,“立敬惟长,始于家邦”,“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云云。夫夏之政局尝遗“联盟共主”形态多些,周朝则分封侯国;而商朝处二者之间,最以王廷与邦国关系为难处。《殷本纪》必以诸侯聚散徵商政善否,最得其要矣。邦国“师长”聚朝都占卜,多以方邦君国之立场、理念、经验解卦,王须斟酌听之,以窥民意。否则,师众离心,王孤寡无助而衰矣。由见天意民意之奥义一也。
《太甲》三篇,今文无古文有。“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民罔常怀,怀于有仁;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云云,阐天、神、王道尤明。“一人元良,万邦以贞”,王权一尊,天下始宁,神权宜从属王权,伊尹是故还政并礼崇太甲。
《咸有一德》,今文无古文有。伊尹归义王道、神道于“德”。
《盘庚》三篇,今文合为一篇。方巫聚都,各以己利断卦说天命,大事不能决。王遂本诸庶民而质疑:“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俟迁都善果,复言并非不从天意,尝由太师再占而得真命,诚宏扬龟灵:“肆予沖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云。此等王权、神权之互寓、错综,直接关联于朝廷、方邦之离合,只合商代有;后朝之礼法趋进而巫权趋退,宗周与公室纵有过节,其实情则别如。而《盘》为纪实,洵如马、郑之说也,非出后撰固然也。唯《盘》之体载特殊,其流传、写定之经历却颇耐寻究。想盘庚中兴,“邦伯师长”大集而占卜辄昌,大政“和而不同”,师众则如林鸟争鸣,殷契之昌当始于斯。
《说命》三篇古文有今文无。宰辅傅说代先圣言,武丁极力推崇之,以息方巫歧意也。实则收多神归一神,进而纳神道于王道。
《西伯戡黎》,见纣恃王尊而自大:“我生不有命在天?”暴君之强加己意于天。祖伊反责:“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告之天不祐暴政。邦国则离叛。
《微子》。“太师少师”,大祭司也,参《殷本纪》:“殷之太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王嗣微子问天命,二师示意其逃亡,以图延商祀。此见神道弱势不敌强权。
盖《商书》见多王道,而甲骨文见多神道,因据后者而以思想进程倒错疑前者,则大失当矣。尤《商书》古文篇居多,就其内容言,均得真相之曲拆;复其句式犹易读近赋体,乃证出史诗之真传,下文复详此。
六、言工传心,心与文接;册书表里兼进,事涉“易读难读”
《汇纂》引薛瑄:“伏羲时但有卦画而无文辞。文辞实始于《书》,故凡言德言圣言神言心言道言中言性言天命言诚言善言一之类,诸性理之言多见于《书》。”可见古人所虑,亦有及史传与言辞文辞之相关。但其言下之意,《书》既起于虞朝,该时文辞便即有,则不然。而性理之抽象固与语文照应,唯言语原非一无功能如是也。且文辞并不一时顿起,乃亦孕育有期。而刻木之政、诗传之教,尤不一概绝缘于性理。心、性之事、理,洵渐趋益明耳。
言辞之比对文辞,曾多曲奥其形、质,举如《益稷》言有罪“挞以记之,书用识哉”之“书”。《益稷》出《虞书》,而文辞成于殷商,唯句中之“书”却不必为殷人始有。先前之图划是亦称“书”,苏东坡“书为心画”即遥贯此义。甲骨文“书”之形符从手,是从言语本义;动辞尝转名辞,则“河图洛书”是。乃见语辞也曾由本义而申他义,酷似文辞。故此“书用识哉”,宜当书划标识解,非关文辞书籍也。
参《舜典》“象刑”之杨倞注:“异章服,耻辱其形象,故谓之象刑”。乃原始民刚直自尊,其心损莫大于受耻,有罪攸以“耻辱刑”之。此况为原态社会之人类学调查所普遍见。“书用识哉”,书划恶图于体肤衣服,以标识其可耻,信是虞朝之事、之言,而得传。无疑,儒教“知耻”源于此端。孟子尤说仁义礼智肇启于恻隐、辞让、羞耻、是非诸本心。犹见耻之“性”早现,耻之“理”愈趋明。无书籍之时,言语、图划亦曾示其性、理也。俟文言发生,“书”尤多义,不言而谕。概之,文辞进由言语、契符,功能相关,但二者并不一一对等其各自之衍义。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于表意功能论,言辞、文辞诚相去不远,老子尝谓结绳足以传道,圣人文章不过糟粕;六祖慧能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则同工。而言、文转换之际,殷册、《周书》思接虞、夏,于是史传大义传承不辍。然史传形式之由诗裁而渐变为散文,则表里并进,唯形表之变化曾大于内质。即文字既生,《书》之辞、句、篇遂渐开生面,缘此,《尚书》之后篇于是有易读难读之分。难读者,实属新生之散文。事又涉《书》之实录、追记说以及今文、古文学,交错混淆,而释疑解惑则但凭史诗真相之揭示。
册籍初始,制作非易,适于存档,传播则未闻大用。而《书》之六体典谟训诰誓命,或颁布行政,或立教垂世,兼入礼乐赞颂,仍多凭口传延播,史诗并未一时全废。就现存《商书》之大体言,可见仍近诗格,尤其古文家章句者。或见其篇什有以诗言与散文旁白之段落相间,则趋兼诵兼唱而前也。我国三大游牧族史唱,便常见其诗唱兼益辞诵,暨补以旁白之趋向。但此情见于《书》者,不免又关合文辞之发生。至于《夏书》抑具此情,辄恐后来传诗人所加。如《胤征》开篇:“惟仲康肇任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即显然后补。《书序》:“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得未具体;世代移换,事远易淡忘,后人遂补白以免其详情逸失。该篇续之则诗体工整如前示“告于众曰”云云,庶几歌、白两兼之史诗典型。
特例有难以诗律绳之者如《盘庚》、周诰等。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古人因见盘篇聱牙不顺而议辩纷纭,先《语类》:“疑《盘》《诰》之类是一时告语百姓。《盘庚》劝谕百姓迁都之类是出于记录,至于《蔡仲之命》、《微子之命》、《冏命》,或出当时做成底诏诰文字,如后世朝廷词臣所为者”云,余以为大得。出记录者不便润色,出词臣者文顺宜传诵,难、易两读之所以然者也。汉之今文经学以《盘庚》为追记,古文则主实录。朱子于此从古文,并受启发而言《书》篇难读易读之由起。并参朱子:“孔壁所出《尚书》,如《禹谟》《五子之歌》《胤征》《泰誓》《武成》《冏命》《微子之命》《蔡仲之命》《君牙》等篇皆平易,伏生所传皆难读。”所及易读诸篇,几乎诗赋原状矣。其中《五子之歌》尤为歌诗,较赋体更谐韵,而并列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