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艺文志》载刘向以中古文本对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今文,言今文本“《酒诰》脱简一,《召诰》脱简二,率简廿五字者,脱亦廿五字。……文字异者七百有余,脱字数十。”又刘歆《移太常博士书》过今文:“因陋就寡”,“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未师而非往古”云云。可见古文经学于诸本异同,取法考证修订,俾臻完善;今文却“抱残守缺(刘歆语)”,甚尔依势强辞,抑官学之不免如是。汉代之古文《书》及今文三家诸本后虽尝散佚,但借相关史话揣度其学统概貎仍无妨。
至明清,今文诸学者以晚《书》诸篇与诸经及诸子之言有重而诟病之,几令古文废,则大义所系,更不可不辩;既辩,说以史诗唯力。而上述错文异字之枝节,亦曾牵动此主干。
八、王学两度下放,《书》已然学术公器,故其相重于诸经、诸子势在必然
伪《书》说尤以重言为据攻《孔传》,指其古文篇章每见与儒家他经及先秦子学重义叠言,而判作拾缀辑联。然余持史诗说,则彼互文等义乃出当然:口传之坟典索丘既挪册典,又经商学放逸、周官下移,《书》已然学畀公器,各家是故无不徵援;更且“经即史”,诸经又怎须臾离《书》。
儒学源出西周史官,古文经学谓六经皆史,则经之滥觞于史、治法得自教训,是其要义。儒家诸经不免远袭册典,近取竹帛,故与《书》辄互见。《礼》《春秋》如是,若《周书·洪范》亦所以与《易》通髓,而见阴阳五行之体用大端。盖文王演《易》有资商册,是以《易》与《书》同其远祖;初合体,既分,又互用。参见《汇纂》引薛瑄:“《洪范》篇造化气数天理人事,皆具《易》之《书》也。”《易》又自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古今盛衰之忧也,《诰》《训》言之切。
六经渊源先册,且无疑前孔子而存。参《庄子·天运》:“孔子谓老聘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治学久然后删修也。夫子犹自白:“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研习,神会,择要转述先籍而已矣。是故诸经与《书》重言,尤不必疑焉。如《春秋》,为史而绍《书》之志,虽数六经之晚成,曾亦先载于孔子。至若《左传》益《春秋》之事,《谷梁》《公羊》阐《春秋》之义,犹涉《书》而言,或援引及《书》,所据当大致为夫子既修之《书》。类似者如《孟子》、《苟子》,则缘其家数门派;但诸子他家未必,而两可。
综上所述,先秦儒典与《书》或者交神,或者互辞,事在当然,而今文、古文皆然。更见《汇纂》引陈第:“《左》、《国》、《礼记》诸书称引二十五篇(指今文《尚书》)彬彬俱在,今谓作古文者采缀为之,是倒置本末而以枝叶作根干矣。”辩甚聪明。阎氏《疏证》者流,假设前提谓古文《尚书》“剥拾”先秦,而将其文对照诸经、诸子,凡见同异,无不用以证伪,纵推说繁密,终难脱枝叶之讥也。
较之先秦子学,“书”固亦先存;诸子习“书”而相熏,因于各自著述每见《书》义。《史记》:“《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见于他说”,有道实情。又参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孔子以前,春秋时代,贤人大多读诗、书,在《左传》上可看到。”再观《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此又孔学未泛时之事。贤者修学、教化而外,习诗书以干人主取爵禄者也不少乏,或以王公、霸主僭越礼制、诗书祝赞。观《荀子》:“父子相传,以待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之所以取禄秩也。”并太史公言商鞅说秦孝公以帝道、王道、霸道,事则无非尧舜禹汤文武,典坟以降。
诸子学问,无不染“书”,所以孔子之《书》不免与诸子重义迭辞,何颠倒说《书》剽诸子耶。犹如《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原不待后儒充之以道家思想而得。不争,与疏导不堵旨归一揆,老庄遥师禹智显然大可。同理,该篇人心道心十六字训,原本通晓,儒、道、苟诸家各自引述申发,遂精微深邃有加。若黄宗羲《疏证》讲此:“圣人之言,不在文词而在义理。……如《大禹谟》人心道心之言,此岂三代以下可伪为者哉。”其不拘于辞而以义断,学风高标。史诗传代,各家取用,通义比辞固然,其辞或经后来润色,互见参差,未必不然;而诸子援引有存原态,亦在可然也。凡此之况,《书》之考据可资,又怎可妄断而加伪说。
大体而言,史诗转商册、移周官,并且逸放;而周官再散诸子。而如太炎“九流皆出王官”,所言不过链递之后环耳,犹未尽其然。如东周之阴阳术数方技者流,不必尽出周官,却有兼承殷余逸学、巫流之处,唯其根源仍在商册。以此言之,则学术主流在官、在儒,而逸、巫、子学为支派,唯后者本自典坟,犹接旧统、存真言。此节攸关《书经》真伪有多,请再进说。
《周书》载篇尝亟虑殷之遗士为患,然则侧窥商学乃非周官所能包笼;先于周官之学下移,商之册典已然矣。但其学不显,或隐于方巫,或一脉私援,姑且谓之“逸学”。该派有擅阴阳,因商士既脱离政治,便愈用力于玄思;若弄蛊惑者,则流品已下。如战国阴阳家所沿袭,乃可推由周官兼而巫逸。较之别派,阴阳家似与治道少干系,也无所谓经史教训;唯其学承渊远,崇古守旧,故考稽宜鉴之。中有高士,尤尚承帝道宏辞,洵非拘泥之辈可同日语矣。
《汉志》:“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援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其义达哉。方术小巫易犯拘泥,乃逸学之流歧。唯阴阳学渊源致远,故其说相杂旧闻,诚有间可补《书》者,后文犹言此。尚如齐之邹衍,《史记》叙其言:“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果然近是。后学疑《禹贡》,尤诟历其九州,以为战国始具此念。然由邹言当知战国人已困学于先典,衍之大小九州相对论,适为解惑。
并参《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此言九州庶与天地并宽。而《淮南子·地形》:“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农土,正南次州曰并土,西南戎州曰滔土……”云云,该小九州也与《禹贡》相径庭。言袭万邦之代,辞义参差有如是,后之学但考稽是宜耳。
《书》者代远事古,诗传口诵尔后载册。其教沃泽诸经,其学溉润百家。换言之,《书》乃元初之学,曾为百家共尊,其义是故宣于他经、诸子。如是则谈何古文《尚书》拼缀他著。如章太炎“官人守要,而九流究宣其义”之说也精,孔子修《书》不外守要之典,更以《孔传》之集要、精旨、联贯,可证其正宗本自。参《庄存与神道碑铭》载庄氏吁清廷不废古文:“《大禹谟》废,人心道心之旨、杀不辜宁失不经之诫亡矣;《太甲》废,俭德永固之训坠矣;《仲虺之诰》废,谓人莫己若之诫亡矣;《说命》废,股肱良臣启沃之谊丧矣;《旅獒》废,不宝异物贱用物之诫亡矣;《冏命》废,左右前后皆正人之美失矣。”言皆祖训史教,《书》之原本。又以《孔传》之大局、细节俱相契先古实况,而见古文经学曾考稽九流以补益儒典,尝有优胜于今文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