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8)
2014-11-03 01:14
导读:又次,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博大的胸襟,全方位地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现代文论新传统出发,一手向外国,一手向古代,努力吸纳人类文化和文
又次,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博大的胸襟,全方位地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从现代文论新传统出发,一手向外国,一手向古代,努力吸纳人类文化和文论的一切优秀成果。这里应强调四点:一是“拿来”应立足于现实,应从当代文艺发展新现实的需要出发,向外国、向古代去寻觅、去“拿来”,而不是盲目地为“拿”而“拿”,更不是“拿来”一些现成的东西去套现实,或任意剪裁现实去适合“拿来”的理论。二是向外国去“拿”,目前应该重点向西方文论去“拿”、去借鉴,但是这种“拿”不应是盲目崇拜,毫无选择,照搬照套,食洋不化,而应按照现实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借鉴、吸纳西方文论(无论古今)的某些思路、范式,或某些理论框架、或某些观点学说、或某些概念范畴、或某些推论方式,如此等等,作为创造、建设新世纪中国文论的重要和理论资源。三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同样也应采取上述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借鉴、吸纳的原则。古代文论的许多重要内容已通过一个世纪的现代转换为现当代文论保存、承继,但一则转换尚未完成,二则建设新世纪文论还需要不断从古代文论传统中吸取营养。借鉴古代文论,我认为重点不应简单地“拿来”几个范畴术语,塞进文艺理论中去,而应努力发掘其中今天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或者通过现代阐释能转化为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观念、思路等,即应着重从精神内涵上加以承继、吸收。四是无论对外国还是古代的借鉴,都应当采取现代解释学的立场,即立足于自己的当下现实,在理解与解释中与外国文论、与中国文论开展相互对话、双向交流。从解释学立场看,外国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都不是僵死的东西。我们应从建设新世纪文论的现实需要和现当代文论既有传统出发,向外国与古代文论传统探寻、发问,这样就能激活外国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中与所问问题相关的内容,对提问作出相应的回答。我们应当自觉设定这样一种“问答逻辑”,寻找到中外、今古的双向对话与交流的切入点与契合点,促成当下文论视界与外国、古代文论视界之间的渗透与融合,换言之,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外交汇、今古融通。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在“拿来”基础上的综合、创造。只有借鉴,没有独立的综合和创造,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建设是难以奏效的。既然是创造,就要出新,就要创造出与过去和现存的文艺学有所不同的、富有新意的文艺理论形态。既然是创造,必然应有理论家的个性和追求。在我看来,新世纪的文艺学只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个根基,其理论形态应是多元的、有个性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单一的、千篇一律的。我想,只要我们文论界同仁共同努力,立足现代,放眼未来,汇通中西,融合今古,大胆创新,21世纪的中国文艺学定能出现百花齐放的春天,定能站到时代的前沿,领导文艺的新潮流。
①曹顺庆:《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的基本目标与重建中国文论话语》,《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第317页。
②张少康:《走历史发展必由之路》,《文学评论》1997年第2期。
③鲁迅:《准风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