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学生智慧闪光的地方
2015-04-23 01:00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课堂——学生智慧闪光的地方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毕业
毕业
1、案例背景
在教学人教版2年级第3册语文教材《假如》1诗时,孩子们需要了解《神笔马
良》的故事。于是,在预习课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学生讲述了这1经典故事。
2、案例纪实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情境之中。我让他们说说:马良用神笔为穷人做了哪些事情?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
“马良为正在耕地的农民画了1头耕牛,耕牛来犁地,农民就轻松多了。”
“马良为正在给庄稼浇水的农民画了1架水车,水车哗哗地车着水,农民就不用那么辛苦了。”
“马良还为在监狱中的穷人画了1扇门,让他们都能离开监狱,得到自由。”
``````
看来,学生对故事的内容基本上已掌握了。我正准备引入新课,这时,素有“百事问”之称的王浩却高高地举起了手。“王浩,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老师,马良直接给穷人画些金银元宝不就好了吗?干吗还用画那些耕牛水车这么麻烦呢?”
“哗”1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明显地骚动起来。大家纷纷把疑惑的目光投向了我。这个王浩,真是无孔不入啊!看来,今天的教学计划又要被他打乱了。望着下面那1双双天真无邪而又充满渴望的眼睛,我压下了那刚刚冒头的愠火,反而笑着顺口1推:“对呀,马良为什么不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直接画些金银给穷人呢?哦,这个问题我也想知道。”学生们都笑了,有几个已经在小声地嘀咕了:“也许马良不会画金银吧。”“不对,马良后来不是画了1座金山吗?......
我做了个“停”的动作,教室里安静了,我说:“现在咱们1起来讨论讨论:马良为什么不直接给穷人们画金银,而只给他们画1些劳动的工具呢?”我有意把“工具”2字强调了1下。课堂上1下子活跃起来,学生们小组内自由讨论,最后每小组推荐1名代表在班内交流。1个个异想不到的回答让这节本来平淡的预习课精彩纷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生:我觉得穷人们不需要钱,只要吃饱就好了。
师:哦,那就让马良天天给他们画些好吃的吧,也不用那么辛苦去耕地,车水了。
生:那也不好,等马良的神笔画完了,该怎么办呢?
生:如果穷人们有钱了,就不去耕地了,庄稼不就枯死了吗?
师:没关系,咱有钱呀!拿钱到集市上去买粮食。
生:穷人们都有钱,都不去种庄稼,集市上哪里会买得到粮食呢?
我笑了,装着茅塞顿开的样子:“哦,对!还得去种庄稼。还有不同的意见吗?”小手又纷纷举起。
金建:马良给穷人们画金子,金子用光了,庄稼又枯死了,最后还是要饿死的呀!
刘辉:穷人们有了金子,就变成富人了,也不干活了,就很容易变成坏人。
刘凯:我们学过的《小白兔和小灰兔》不是告诉我们,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吗?穷人只有自己劳动,才有吃不完的粮食呀!
陈杰:对,要不就像小灰兔那样,菜吃完了,又去找老山羊。穷人金子用光了,还得去求马良画。
刘林:自己劳动得来的粮食,挣来的钱让人更快乐。我前几天把我辛苦捡来的1袋酸奶盒卖了两块3毛钱,我拿着钱,高兴极了,到现在还舍不得用呢!
钱岚岚:所以,马良只给穷人画劳动工具,让他们更好地劳动,得到劳动的快乐!
``````
3、教学随感
听着这激烈的讨论,我不禁为这1班可爱的孩子感到自豪,我惊诧于他们超强的口表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庆幸自己没有漠视孩子的突发问题。正是这“节外生枝”让我听到了这1番精彩的对话,也让学生们在这1番对话中隐约地总结出1点关于人生价值的思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2年级的小学生,儿童个性中所独有的天真烂漫,儿童思维中所独有的好奇求异,都决定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自主选择新知识的要求。因此,“突发奇想”“节外生枝”的现象在课堂中应该是很平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试想,如果我们总把这种行为视为“异端”“捣蛋”,并横加指责或批评,结果只能是学生越来越听话,也越来越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儿童的天性因此泯灭!
课堂不是1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的阵地,是让学生智慧之光熠熠生辉的地方。学生作为1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1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正是有了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会成为1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也才会让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层出不穷。
(本文获得安庆市2006细节案例1等奖,请作者近日到县教研室领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