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孔子,有教无类,“第子3千,贤人710”。他强调学生应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张多闻多见“不耻下问”。唐宋8大家之首的韩愈也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并提出“第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第子”的合理见解,强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我国古代便已强调学生要勤学多问,并把解疑释惑作为教师教育学生的1项基本任务。然而在《从百草园到3味书屋》1文中我们却看到了1个值得探讨的奇怪现象。
鲁迅先生在介绍3味书屋读书生活时写到1个细节:“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1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1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乃寿镜吾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麽1回事?......‘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奇怪,对1个勤学好问的学生老先生竟采取这种态度,师德何在道理何存?难道他是1个误人子第的庸师腐儒?不对呀,文中明明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他在人品、师德、学问方面都有很好的口碑。难道是“我”问时不够恭敬?也不对,在拜先生时“我对他很恭敬”,另外从作者问时的称谓语气来看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即使在成人成名后鲁迅也是非常敬重授业恩师寿镜吾先生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呢?作者自己作了1个解释(猜想)“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作者的这个解释似乎很合理,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1下,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怪哉”虫的故事见于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该书记载:汉武帝幸甘泉,驰道中有虫,赤色,头牙齿耳鼻尽具,观者莫识。帝乃使东方朔视之,还,对曰:“此虫名曰怪哉。昔时拘系无辜,众庶愁怨,咸仰首叹曰:‘怪哉!怪哉!’盖感动上天,愤所生也,故名怪哉。此地必秦之狱处。”即按地图,信如其言。上又曰:“何以去虫?”朔曰:“凡忧者,得酒而解,以酒灌之当消。”于是使人取虫置酒中,须臾糜散。这是关于东方朔的1段轶事也是东方朔的1个杜撰,其目的是劝谏武帝爱民莫制造怨狱。 东方朔何许人也?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东)人,据《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东方朔自称:“年103学书,3冬文史足用。105学击剑。106学《诗》、《书》,诵2102万言。109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2102万言。凡臣朔固已诵4104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2102,长9尺3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由此可知东方朔爱好广泛,长相也较魁梧,性格也较特殊。东方朔滑稽好辩常做出1些稀奇古怪的行动,以引起武帝的注意。传说他有1次因酒醉闯入宫殿中,竟在殿上小便,被人弹劾为“不敬”。这样的胡作非为,汉武帝自然很不高兴便罢免他为庶人。不过这样1个“开心果”,这种类似俳优的人,武帝又很乐意他陪在身边以供消遣。所以又让他做了中郎。后来人们也就把1些滑稽诙谐的故事往他身上附会。课文提及的怪哉虫也是众多附会在他身上的趣事之1。但公允地说,东方朔并不是1个靠怪行哗众取宠的俳优,而是有着1定政治抱负的人。他曾上书“陈农战强国之计”,还常对武帝的过失提出尖锐批评。尽管武帝也常采纳他的意见,但始终不重用他,这与东方朔的期望相去甚远,所以后来他写了《答客难》发泄他的愤世之情。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他的处世的态度言行已不为“正道”所吸纳,已为“正统”的封建文化所排斥,尤为后世的封建卫道士们所不耻,那也就自然不为“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老先生正眼相待。寿镜吾先生的教学思想、原则、方法完全合乎封建教育的范式,是封建教育的忠实执行者。这样1位正统的宿儒自然要向他的学生传授正统的封建文化。他是极不情愿或坚决反对自己的弟子被东方朔所影响而被引上歧途。所以当鲁迅提出有关怪哉虫的问题时,他很不高兴且脸上还有怒色,色历辞严的吓阻鲁迅。 然而事实则非如他所愿,后来的鲁迅之所以对中华民族的种种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也与他的广泛涉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安徽省枞阳县藕山中学 龚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