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途径
2015-05-12 01:1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浅谈激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途径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毕业
内容摘要:通过导语、标题、诵
毕业
内容摘要:通过导语、标题、诵读、多媒体、文眼、讨论、比较、联想与想象等多种方法途径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关键词:阅读 思维 激活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现代社会要求现代人具有自由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现行考试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强、比值加大(如上海市高考只考阅读和写作两部分),无不说明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关键在于使他们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思维品质,深广的思维空间。要达到这1目的,就要优化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文本信息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刺激反应,创造时机,唤醒、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获得自我的丰富与发展,形成钱梦龙老师的“教的艺术”——“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艺术。”(钱梦龙《导语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下面1些方法途径能够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高阅读的效率。
1、通过导语激活
1堂课如1篇优美的散文,漂亮的开头能引人入胜;1堂课如1池春水,良好的开头如1粒石子,能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
教学《黄鹂》,先引导学生回顾、吟诵描写黄鹂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1行白鹭上青天”,“何处经年绝好音,暖风吹出啭乔林。……晓来枝上千般语,应供桃花说旧心”,“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从这些诗句中,学生能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黄鹂通常都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1起的。老师趁机提问:孙犁写于60年代的散文《黄鹂》叙述了些什么,到底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再细读课文,勾画并概括出描写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状态的有关内容:炮火连天的抗战时期,黄鹂发出“尖利的富有召唤性的启发性的鸣叫”,但美丽1闪而过;青岛疗养时所见的黄鹂是生活于枪口之下的惊弓之鸟;鸟市的黄鹂如同囚徒,被羁绊着,被玩弄着,那病态令人不忍多看1眼;而春季的江南,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才是它们真正的家乡,安居乐业的所在”,因此黄鹂伴随着春雨、宿露啼叫,伴着朝霞、彩虹飞翔,展示着它们全部的美丽。由此明白,良好的环境,是黄鹂展示美的必要条件。而作者写黄鹂,显然是托物言志,大有深意,富有哲理。于是启发学生阅读文章的说理部分,教师再相机点出作者当时的思想状况和写作背景,学生便不难领悟——作者以黄鹂在不同环境中不同的生命状态,说明事物只有在1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到极致,文艺乃至1切事业、1切人,要发挥到极致,都需要最佳的环境。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沉思索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除用诗歌导入以外,导入新课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实物导入、设疑导入、猜读导人、反常导人等等。阅读课中,只要我们因文而异——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根据教师的特长等情况巧妙施导,就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引发思考,获得良好的阅读效果。
2、通过标题激活
1般地说,文章的标题是标明文章内容的简短语句。因此,抓住它,往往能纲举目张,带动全文,窥见全篇,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就可以把文章的标题作为激活点。第1步,抓住标题中的“游”字,引起学生对游踪,以及与游踪紧密关联的描写点、描写重点的思考。泰山游记,古今不乏佳作,本文之所以不落窠臼,独具风格,就在于写的是“雨中”登泰山。1个“雨”字引出1篇佳作,全文紧扣“雨”字,或明写,或暗点,不仅借“雨”写景,缘“雨”抒情,而且借“雨”组织材料,推进文章。对上述内容的教学都可以通过标题中的“雨中”2字激活。最后,抓住题目中的“泰山”2字,引导学生归纳雨中泰山的特点,并总结全文。
3、通过诵读激活
诵读激活,是指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有声语言转化课文的文字语言,从而对文章进行理解、品味和记忆的教学方法。正确的诵读有助于领会课文内容,体味文中的感情。
比如,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有1句:“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合全文,反复揣摩,便知作者意在用“嘿!”凸现北京人易于满足和满足后自我陶醉的心理,因此应该读出1种由然而生的幸福,1种通体顺畅的舒坦。而《荷塘月色》运用叠音词,意在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表达作者对荷塘4周景色的喜爱之情,给人以1种音韵和谐的美感。诵读时,语调宜悠长、舒缓,读出淡淡的喜悦,读出朦胧的诗意,读出协调的韵律,并在头脑中再现语句描写的物象。如“ 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脉脉”的流水,“薄薄”的清雾等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诵读时,“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科学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通过重音、停顿、语调和节奏处理等听觉艺术,能把课文的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征意义,传神描绘和观点主张酣畅地表现出来。
4、通过多媒体激活
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语文教学的形象、直观、生动化提供了实现的物质保证。用《人间4月天》的乐曲伴读《再别康桥》;展示湘江秋景,吟诵《沁园春·雪》;播放科教片,分析《中国石拱桥》独特的造型结构;观看同名
电影《祝福》,加深对祥林嫂悲剧性格的理解等等,都是简单而又能开启智慧仓库的有效手段。
在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时,1面启发学生思考,若给断臂维纳斯续上手臂,可以有那些姿态?1面将学生的设想投影在屏幕上,学生们的思维便会迅速活跃起来,老师再给以关键的1“激”:为什么长期以来都没有给维纳斯续上手臂?学生们将续上断臂前后的维纳斯1比较,便会明白:缺陷的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接着顺势向外拓展,欣赏罗丹的雕塑、齐白石的名画,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经验,举出诸多艺术作品的例子加以分析,使之对虚实相生的审美原理加深理解。
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给学生以直接的形象的刺激,能够点燃他们思想的柴火,使之燃烧起来,燃旺起来,形成探究的燎原之势。
5、通过文眼激活 关于文眼,清人刘熙载《文概》中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说明白点,文眼即文章构思的凝聚点,是作品中脉络层次的关键之语,它往往能“1字穷理,定全篇主脑,片言居要,连通体脉络”。因此,抓住“文眼”,常常能激活学生思维。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威尼斯》以颇具特色的语言,介绍和描绘了威尼斯颇具特色的风貌。第1句“威尼斯是个别致的地方”中的“别致”2字就是全文的文眼。按刘熙载的观点,文眼“在篇首,则后必顾之”。那么“别致”在哪儿呢?两个特点——“水上的城‘和“文化艺术的城”。文章两部分的过渡处,作者写到“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这是另1处文眼。只是比起前1处来,低了1个层次而已。“明媚”回头概括了“水上城市”这1特色,是第1部分的文眼;“华妙庄严”概括了下文描述的“文化艺术城市”这1特色,是第2部分的文眼。巧借这3处文眼,就能1动万随,纲举目张,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NextPage]
6、通过讨论激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讨论能使学生享有独创成功的快感;作比量长短的思索;预习的时候集中追求解决问题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对于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确实如此,在讨论式教学中,师生之间,有融合,有交锋,甚至有争执不下的驳难,但正是如此,才更易激起学生仔细探究阅读材料,寻章切点释疑的兴趣。
教学韩东的诗歌《山民》,可以先将《教参》上的两段话展示给学生——
全诗借1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建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
《山民》在诗中消失了他原有的含义成了1种符号,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平静的叙述中,隐藏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激情。
然后要求学生就上面两段话发表自己的看法,思考该诗的主旨。讨论中,学生认为,以上两段话是矛盾的。既然“山民”有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又怎么会成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呢?学生认为,诚如《教参》所说,“山民”确实有走出大山,见到大海(即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在1982年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这已属难能可贵了,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阻碍他走向大海的,是其生活的环境——重重大山。既然如此,作为闭塞、保守、愚昧的象征物,就应该是“山”而不是“”山民”了。据此,学生认为,该诗旨在呼唤“山民”有更先进的改革意识,给“山民”以更广阔的开放空间,使以后的“山民”不“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1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7、通过示范激活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分析和挖掘的示范作用,能引导学生深入地揣摩、领会、探究,达到举1反3,触类旁通的目的,实现语文学习的迁移。
教学《拿来主义》,教师可以对1——7段的论证思路作示范性的分析、讲解,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其论证思路归纳如下:
论题:要实行“拿来主义”
论证:或实行“闭关主义”,或实行“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主张“拿来主义”。
“闭关主义”行不通;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必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主张“拿来主义”。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分析归纳课文后半部分的论证思路,教师则相机点拨。其思路归纳如下:
论题:对文化遗产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即“占有,挑选”)
论证:或采取逃避主义,或采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地继承。
逃避主义者是孱头;
虚无主义是昏蛋;
投降主义更是废物。
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8、通过比较激活 爱因斯坦说:“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展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吴霓主编:《课堂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76——77页。)进行比较阅读,能激发探索的兴趣,开拓思维的空间,启发思辨的新思路,从而获得独特的认识。教学中,可用于激活思维的比较点是很多的 ,如选材、结构、章法 、技法、用语等
写作技巧以及写作风格的比较等等。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品读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便可运用比较法,领悟诗人融合意象的炼字技巧:用“击”而不用“飞”,是因为“击”能表现雄鹰在辽阔高空上下搏击,箭也似地矫健飞行的形象,见气势,见力度;用“翔”而不用“游”,是因为“翔”能描绘出游鱼在“碧透”的江水里自由自在,轻快游动的形象;而“击”“翔”2字又相对成文,自然而然归于“万类霜天竞自由”。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可与高适的《别董大》相比较,以领会两首诗的主旨和情调。两诗虽然均为送别诗,都是7绝,都是先景后情,由景而情,但两诗切入、运笔和落点不同:王诗不写依依不舍,没有细语叮咛,不言日后相思,而写秋雨连江,楚山孤寂,突出“洛阳亲友如相问,1片冰心在玉壶”,诗的情调悲哀怅惘,借送别以明心志;而高诗写景“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荒寒黯淡,重在以景衬“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之情,无哀怨之语,情绪激昂,胸襟开阔,借送别以劝友。通过这样的精细研读,能得到比较的实效,使思维迅速扩展,突破原有的认知模式,形成“叶叶相交通”的思维网络,获得创造性的认识。
9、通过联想、想象激活 爱因斯坦认为,联想和想象在本质上是1种创造力。阅读中,教师借助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联想出或再造出与语音符号相应的栩栩如生的形象,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文本的内容,获得对文章的切实理解和真实体味。
教学《荷塘月色》时,就可以要求学生对众多精彩的比喻进行联想和想象,并加以描述。例如,由“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学生可能就会联想到月光般朦胧柔和的灯光,山泉般叮咚跳跃的
音乐,舞池中轻轻旋转的女郎,以及女郎雪白修长的双腿,飞扬舒展的翠绿的裙子,甚至荷花般娇嫩红润的面庞。这样,既丰富了比喻的内涵,又有助于深入领会其精妙之处。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又如,针对《项链》中“她到水果店里,杂货店里,肉铺里,争价钱,受辱骂,1个铜子1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的描写,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构想出了如下的对话情节:“老板,这牛肉……“
“去去去……,问了又不买,问什么问?”老板斜着眼睛,看了看她那胡乱地挽着的头发,歪斜地系着的裙子,神色更加鄙夷。
“这……苹果呢?”
“别动!瞧你那粗糙的手,别把它的皮刺破了!”
“这堆白菜总该便宜点吧?”
“两个铜子你拿去。”
“两个?如果再搭点……”她赶紧打住了,因为她瞥见了剜过来的眼神。
针对《项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的结尾,要求学生发散思维,进行续写。同学们设想出了这样1些续写方案:
A、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1蹶不振;
B、玛蒂尔德百感交集,从此喜怒无常,精神彻底崩溃;
C、玛蒂尔德喜出望外,讨回了3万5千5百法郎,又开始了对
经梦寐以求的生活的追求;
D、后来无意中发现,玛蒂尔德赔偿给好朋友的项链也是假货,双方哭笑不得。
在此基础上,进行辐合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从文中寻找依据,比较上述续写方案的优劣,选出相对合理、新颖的设想,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内容、主题思想,甚至铺垫等写作技巧的多方面思考和探究。
以上所论仅是举例性质,激活学生思维的方法途径很多;在阅教学中的使用也往往不是单1的,多种方法途径综合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才能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激活起来,实现阅读的功能。
阅读是以文字材料为对象的特殊活动,它需要阅读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智慧操作,只有如此,才能将文字符号负载的内容信息转化为头脑里的认知。要达到这1目的,就必须在“新”字上出彩,“巧”字上下功夫,“激”字上做文章,使阅读能力在课堂这1主阵地上得以广化、深化和优化,形成阅读教学的最佳状态。如果教师经常性地“扔些石头”“播些火种”,在激活学生思维前先激活自己的教学思维,那你的学生就会思维敏捷,你的教学就会真正走出1条费力少而又能达到较高教学效果的捷径。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参考文献:
1、谢贤扬主编《语文课堂教学优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文兰森主编《中学语文教学的曙光——导读发展新论》(重庆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教师读本》(教育部语文文字报刊社)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5、桑建中主编《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 来源:网 www.lwk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