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尝试从仿生学和生物进化角度重新审视知(2)

2013-06-25 01:07
导读:3.1 获取知识转移菌种对于组织而言,知识转移菌种可以来源于组织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组织外部竞争直接相关方(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和组织外部竞争间

  
  3.1 获取知识转移菌种对于组织而言,知识转移菌种可以来源于组织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组织外部竞争直接相关方(竞争对手、供应商等)和组织外部竞争间接相关方(公共科研机构、高校等)。知识转移菌种变现为问题菌种、标杆菌种、外脑型菌种等形式。知识转移过程是需要成本的,发现知识转移菌种是知识转移发酵的第一步,而且接受方对于转移菌种较为陌生,因此接收方应面向组织内部和外部广泛搜集与转移菌种相关的各种类型的知识,扩充知识母体,为接受方评价和选择知识转移菌种提供知识支持,且为后续的知识转移发酵提供充分的知识养料。针对获取阶段的特点,接受方应建立双方共同的知识转移愿景,营造兼容的企业文化,并协调双方的知识管理体系,以确保获得有价值的转移菌种。
  
  3.2 创意吧:挖掘知识转移菌种蕴含的隐性知识,并转化为成员隐性知识组织间知识转移产生的菌种多以显性知识存在,比如组织购买的技术专利,但组织要掌握转移菌种的内涵并成功发酵,必须挖掘其内含的隐性知识,并通过组织内部的培训、交流等手段使得成功挖掘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转移母体中的活体知识,也就使得转移的知识成为组织知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接受方需要挖掘菌种中隐含的以下隐性知识:① 对转移菌种的描述材料中没有说明清楚的、或接受方对说明材料中不理解而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挖掘 ;② 对隐藏在转移方研发人员头脑中有关技术成果构思、设计、试制及其生产的技能、诀窍、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挖掘 。
  知识吧既是物质空间,也是虚拟的超物质空间(电子邮件、电话会议等)和精神空间(共享的经验、观念和理想等),或者是这三者的组合 。组织获取了知识转移菌种后,即进入创意吧、规范化发酵吧、系统化发酵吧、演练与验证吧中发酵,最终产生进阶知识,在不同的阶段,组织需要组建不同的知识酶,以促进转移发酵的顺利进行。第二阶段组织应搭建适合挖掘隐性知识的技术学习平台,比如图书资料库平台、技术专家平台,使得接受方成员方便快捷地查找到所需的技术资料;双方直接交流挖掘隐性知识效果显著,因此接受方应创造面对面交流机会,比如定期召开座谈会,或者定期组织到转移方学习、参观等,同时应利用信息通讯技术为双方相关人员提供便利的交流方式。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3.3 规范化发酵吧:知识转移菌种基于不同成员理解的个体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组织成员初步了解了知识转移菌种隐含的隐性知识,但掌握得并不充分和全面,成员必须将这部分基于个人理解的、与转移菌种相关的隐性知识,用清晰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转化成显性知识,组织在协调机制和知识酶营造的共享信任氛围作用下,运用IT技术、知识地图等~系列知识工具和激励机制,最终使得个体的隐性知识形成规范化的显性知识 ,本阶段是知识转移发酵过程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于后续的知识发酵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个阶段,组织应重点营造适宜共享的知识酶,比如营造鼓励共享的学习氛围,搭建适宜共享交流的网络学习平台。此外,组织应提供知识交流的场所,比如可以采取开放式的办公设计,设置不同规格的会议室和茶水间,为员工进行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提供场所,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3.4 系统化发酵吧:显性知识整合成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第四阶段是将基于不同成员理解的显性知识和知识母体中的相关知识,整合成系统化显性知识的过程。管理层应为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场所、知识工具与技术,促使组织成员之间尤其是跨部门之间的成员进行广泛交流、合作学习、发酵产生的进阶知识进入知识库,成为组织知识的宝贵财富。在本阶段,组织应组建有利于知识整合的知识酶,营造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和鼓励团队协作的激励机制。
  
  3.5 演练与验证吧:显性知识转化成隐性知识第五阶段是系统的组织显性知识转变成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组织成员将整合后的系统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并与自身具备的多年积累的个人知识进一步整合,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这种隐性知识是一种操作知识,它延伸、重构了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 。通过内在化过程,知识转移菌种在组织中成功实现转移、发酵产生进阶知识,且进阶知识得到应用,并在组织内部成功扩散,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和他们隐性知识的一部分,使得“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1)往复上升,循环进行。本阶段,组织组建知识酶的重点在于,搭建成员应用进阶知识的实践和交流平台,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来衡量进阶知识的应用效果,根据应用效果给予相关成员激励。
上一篇:全面预算管理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的通用电气 下一篇:摘要:攀岩运动是一项锻炼综合素质的运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