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基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风险(3)
2013-09-15 01:30
导读:企业优惠的政策,其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引进外资,其措施是减免税,减免税这种措施自然可起到促进引进外资的作用。但其负效果也存在,即导致内、外资
企业优惠的政策,其既定的政策目标是引进外资,其措施是减免税,减免税这种措施自然可起到促进引进外资的作用。但其负效果也存在,即导致内、外资企业不公平待遇,从而导致国内一些企业为获得优惠待遇而搞“假合资”。在宏观调控决策中,要完全排除调控措施的多余功能和负面效果是很难做到的,只能设法减少这些多余功能和负面效果。这也是造成宏观调控风险的客观原因。
第三,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局限性增加了宏观调控风险。宏观调控风险大小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息息相关。例如,如果判断准确、调控及时,就可能有积极效果;通过采取力度适当的调控措施,风险就小。但是,如果调控力度过大,则会促使一种经济波动转变为另一种经济波动;调控力度过小,又会延长经济波动的时间。在以往有关政府能力的理论分析中,存在着一种“政府万能论”的假设,认为政府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调节者,其行为完全受社会公共利益支配,掌握着充分的信息,能够通过运用各种现代化的分析手段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拟采取的政策手段的结果进行准确预测和周密考虑,能够针对经济运行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采取适当的对策。因为它掌握着各种调节经济的手段,只要政府准备进行调控,就能主动地采取调控措施,而一旦进行调控,就能达到预期目标。 但事实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决策也存在失灵的风险。以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的宏观调控政策为例,为刺激经济增长,日本政府自1992年8月起出台了8次综合经济对策,但这些宏观调控都以失败告终。以1990年1月股价暴跌为起点,日本经济进入了衰退期,连年维持“零增长”。从1997年开始出现了连续两年的负增长,1997年GDP增长率为负0.6% ,1998年为负2.5% ,是战后以来幅度最大的负增长。有学者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认为日本强力政府实施了扭曲的宏观调控政策,企图通过操纵金融系统,控制经济目标的优先秩序和资源分配,最后导致了经济泡沫的产生和破灭。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第四,宏观调控决策者的主观随意性导致宏观调控风险发生。宏观调控是一门科学,需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而我国在宏观调控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虽然在决策时请一些专家提建议,但由于专家并非自始至终参与决策全过程,对具体情况不了解,使得决策者的经验与专家的知识并未做到有机融合,不利于防范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主观随意性。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为例,作为《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的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咨询议事机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绝大部分来自政府部门,专家的数量只占很小比例。 这种人员结构使得货币政策容易受到
政治等外在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利于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与客观性。相比之下,日本中央银行政策委员会成员为9人,包括日本银行行长1人,副行长2人,审议委员6人,而审议委员全部是来自工商业、金融业或学术领域的人士。
第五,宏观调控决策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导致宏观调控风险发生。宏观调控行为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执行者的对策问题。宏观调控决策者所考虑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维系全局的、整体的利益,而宏观调控中的相关规定和措施是达到目标的保障。作为调控决策的执行者,地方政府的目标往往局限于局部利益乃至自身的微观利益,这样,便导致宏观调控决策者与执行者利益不一致,宏观调控决策在一些地方无法有效实施。
以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为例,自2005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八条”、“国十一条”等一系列调控房地产的政策,但房地产市场却出现了“越调越涨,越调越高”的现象。其中,房价持续走高、宏观调控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地方政府受地方利益所驱使。2012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十一条”),以控制房价上涨势头。然而,就在“国十一条”颁布当天,杭州市政府公布了房地产新政,对购房入户、公积金等政策进行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