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文学教育”的立论依据(2)
2013-06-24 01:10
导读: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没有把言语技能课与文学课分开(这也是由汉语异乎印欧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语文课就必须承担这双重的任务。但我们认为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没有把言语技能课与文学课分开(这也是由汉语异乎印欧语言的特点决定的),因此,语文课就必须承担这双重的任务。但我们认为,这双重任务的完成并不各自为政,而是内在地统一于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之中。因为,一方面,言语的学习,不是只能通过“制式”的技能训练。也许积累、感悟、涵咏、内省的过程,是一种更有效、更深入、更持久的言语学习。目前在语文教学方法上仍存在着“训练观”和“感悟观”的分歧,但就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全程来看,应该说:积累、感悟,要远比“训练”重要!另一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文学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揣摩、分析;而文学语言,又具有最大的张力、最强的表现力,因此最有利于训练语感。而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观,让“文学教育”承担起言语教学的任务,即在文学教育中来完成言语教学的任务,将文学教育,言语教学统一于文学语言的学习,这不仅将文学教育与言语学习内在地统一起来,而且更有利于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质量的提高。
2.2.2 “大文学教育”是完成对语文“工具论”的批判后重构语文教学理念的需要。
在完成对语文“工具论”的批判之后,语文的性质得到了重新定位,新大纲指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且是内在的统一,这就面临着语文教育理念转变后语文教学观的重构问题,而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观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的。我们以为,将语文教学的言语教学任务(体现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情感培养任务(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统一于文学语言的教学,便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在统一,为什么语文言语教学任务与情感培养任务能内在地统一于文学语言的教育之中呢?我们认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首先,这是由语文教学的特定内涵所决定的。正如王富仁先生指出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这一概念具体指称的应是我们民族的书面文字语言,而不是或不主要是口头的日常生活的语言,也不是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传媒语言。我们知道,当一个学生在跨入校门的时候,他便掌握了大量的民族语言,有了熟练运用民族语言表达愿望、要求的能力。即便是一个不入学读书的人,他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也会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不断得到提高,但这时所学习的语言还只是口头的日常用语,不是我们语文这门课程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语言。既然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就可以掌握运用民族语言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还要通过语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掌握书面的文字语言呢?这是因为书面文字语言是与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是并不完全相同的民族语言形式。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虽然有着较之书面语言更加丰富的表现力,但却没有更加广阔的表现领域。因为口头语言所能够发挥自己传达功能的范围是有限的,它在时间上是一瞬的,在空间上是一隅的;而书面文字语言却可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传达的瞬时性和一隅性,完成不同时空结构的传达任务。另外,突出语文教学中书面语言形式的教学,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是可以通过现实生活的交往学会的,并且那些学生不通过课文的学习也能了解、感受或理解的事物或思想感情,是不需要在课文中进行讲解和学习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主要是要学习那些不通过课文的学习就无法了解、感受或理解的事物或思想感情,它们是由特定的语言形式传达的。对于这样一种书面语言形式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这种书面语言形式是在不同时空结构间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它将学生同整个社会、民族,甚至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联系起来,帮助他们超越实际生活着的狭小的时空结构,超越于平庸的日常生活的范围,达成与更广大的世界上的更多样的人们跨时空结构的多层面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语文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口头语言,同时,它也不同于现实社会中的社会传媒语言及作品。这是因为现实社会各种不同的书面语言传媒不是从学生的精神发展和语言素质的发展着想的,它并不依照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和语言素质发展的序列较为有序地组织,而是各种情感形式混杂在一起,各种不同的情感形式和语言形式都有大量雷同的作品同时陈列着。它们大多数面对的是同时代的成年人,是为成年人而写作,为成年人所接受的,带有现时代的特定的目的性。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则是按照学生精神发展和语言素质的提高,以较为有序的形式和较为完整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民族语言。
其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言语教学任务与情感培养任务能内在地统一于文学语言的教学是由情感培养与语言素质的培养之间的联系决定的。语文教学除了言语教学任务(体现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之外,最主要的便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而中国现代教育乃至世界现代教育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淡化了情感教育的内容,情感教育内容的淡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的片面提高容易导致人的功利化、理念化、教条化倾向,导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人类的情感联系的松弛。所以,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诸多课程承担起中
小学教育理性教育的一端,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的思维能力,加强着理性启迪的时候,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便应负起情感培养的任务。这样,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才可能在培养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上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语文”这门课程要承担起情感培养的任务,如何实现这一任务,它与语文教育中的言语教学任务是怎样的关系呢?王富仁先生认为,情感培养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但同时也是一种语言素质的培养。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语言素质的培养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东西。我们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向学生教授书面文字语言,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素质能力。而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内在情感素质是在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形式中接受的。没有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便不会产生与周围事物的情感联系,没有这种情感性的联系,也就不会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语言形式。[18]可见,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与语言素质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在语文的言语教学中完成的。
中国大学排名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语言素质培养与情感培养任务应是统一于直观的、直感的、情感的、审美的语言教学中的。所以,“我们认为,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的观念,不应当是仅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人类的思维形式’这样一般的、普遍的语言观念。而应是一种广义的文学语言;这种广义的文学语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言,而是书面的文学语言;不是杂然纷呈的现实社会的书面传媒语言,而是依照学生的精神发展和语言素质发展以较为有序的形式和较为完整的类型结构重新构成的一个广义的书面文学语言的系统。”[19]我们所提倡的“大文学教育”的要点正是抓住了这一语言形式典范——文学语言进行教学,这样,“大文学教育”便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内在地统一于文学语言的教育,从而有利于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也为语文课程重新定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后,如何确立一种适应语文教育新理念的教学观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