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大文学教育”的立论依据(5)
2013-06-24 01:10
导读: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言意象化的特征及其独具的人文属性,使得我国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文章创作,都具有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我国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汉语言意象化的特征及其独具的人文属性,使得我国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文章创作,都具有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而我国语文课本的选文标准又历来重视“文质兼美”的特点,因此,语文课本中入选的文章,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讲,都可堪称文中“精品”,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这为我们提倡的“大文学教育”,也就是将文学教育的文体向非文学作品扩展,内涵向文化方面发展,以追求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文学化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2.5 “大文学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停滞于少、慢、差、费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早在1978年,吕叔湘就在《当前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中提出:“中小学语文课所用教学时间在各门课程中历来居首位。新近公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10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尽管学生从进校门甚至未入校门,就已经开始接受语文教育,但真正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人数所占比例甚小。时隔20多年后,《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对中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他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的文章,引人深思。
材料一:近几年来高考中,语文成绩总是几门学科中最低的。1997年高考,北京市西城区56所中学语文平均及格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余全部在及格线以下,全市语文平均分只有77.8分(满分为150分)。
材料二:北京市某重点高中一位教师曾对高一新生班进行过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不足10%。又据上海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仅只占15%。〔25〕
这种状况不能不证明我们语文教育的失败。原因是什么?从第二则材料中可直接看出:那就是对语文没有兴趣。对语文缺乏应有的兴趣,是造成语文教学状况堪忧的诸多原因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一位学者曾说,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兴趣”和“积累”。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6〕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社会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具情趣的学科。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丧失掉对语文的兴趣呢?这和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不无关系。但从根本上看,这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念相关连的。从教学内容上由于看不到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文学化特点,不论什么文章,都太偏于理性的分析,知识性东西的传输比例超大,只着重于背景、字词、中心思想等方面去剖析文章,而忽视了作品内容的丰富深邃,结构的精巧多变,形象的生动传神,情感的跌宕多姿,语言的优美精巧。总之,对作品的情境、情感、韵味是一种淡化甚至丧失,不能让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使生动有趣的作品变得平淡乏味,致使学生兴趣荡然无存。从教学方法上不重视学生审美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以单向传输为主,没有顾及或没有充分顾及学习的主体,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眼中,课文就是重点字、词的解释、段落的划分、段意的总结、中心的归纳,学生几乎不知道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如何。所以,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很累,学生却毫无兴趣,收获甚微。而在教学手段上,“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依然是中心的甚至唯一的手段,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的影响,教师很少将丰富的媒体引进课堂,以音乐、诗、画来配合教学,烘托教学。所以,也使不少美文失去其动人之处,不能充分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品味,没有这些,自然也得不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启迪,学生兴趣又从何谈起。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针对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差、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情况,我们提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大文学教育”的观点,试图将文学教育引入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抓住语文教材中文学化语言的教学,以实施整个语文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文学化,相信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现状,在理论引领上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