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中“大文学教育”的实施(5)
2013-07-05 01:01
导读:上面我们分别举例简单阐述了文学作品及非文学作品语言所表现出的意象审美形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美的观照下,在大文学教育观里,文学与非文学
上面我们分别举例简单阐述了文学作品及非文学作品语言所表现出的意象审美形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美的观照下,在“大文学教育”观里,文学与非文学没有绝对的艺术界线,它们通过文学化的语言,通过美而得以沟通。
3.3.4 感悟文学化语言所体现出的神韵美
神韵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被列为最高层次的一种审美特征和艺术标准。分开来讲,“神”往往与“形”相对,指作品所表现的对象内容及其生动鲜明的精神状态;“韵”往往与“气”连用,指艺术内在生命力所呈现出来的某种超凡脱俗的气度和韵味。[31]
例1: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例2: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首词,是宋代豪放派和婉约派非常有名的典型例子。
同是写“大江东去”、“千里烟波”,但在苏轼眼中,注意到的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是何等的惊心动魄、雄伟壮观!而在柳永的笔下,感受到的则是“虚设”。显得多么凄清冷落!前者跟“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杰飞烟灭”的“千古风流人物”相对应。尽管诗人自笑多情,早生华发,产生“人生如梦”,徒羡英雄的慨叹,但周瑜那种少年得志,建功立业,威镇江东而又英俊潇洒的儒将风度,不正是作者斗志豪情,英雄梦幻在作品中的精神折射么?后者与“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之人相契合。虽然不涉国事,更无英雄豪气,却也满含“千种风情”,显得凄切哀伤,十分柔婉动人。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神韵不是文学的专利,更非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所独有。而是在其它文体中也可表现出来。
例3: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了!
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
(鲁迅《“友邦惊诧”论》)
常言道:“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此例针对1931年12月间,爱国学生到南京进行抗日请愿,从而引起“友邦”惊诧,当局镇压的事件,用铁的事实,钢的逻辑,兼以强烈的感情,斩截的反语,排比的句式,痛加驳斥。表现出一代文化伟人的宝剑锋和民族魂。其锋芒所向,魑魅魍魉,卑鄙龌龊,无不原形毕露,展示于天下。而作品所形成的摧枯拉朽之势,无不来自于作者锐利的政治眼光、鲜明的爱憎感情与民族的浩然正气。
例4: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连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系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没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为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联结在一起的。
(胡绳《想和做》)
同样是摆事实,讲道理,但此例就不像例3那样奔涌峻急,势不可挡。而是采用设问诱导,联系生活,举例证明的方式,轻言细语,娓娓道来。真切明朗地阐述了知和行、想和做,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这一平凡而又深刻的哲学道理。理直而不气粗、势缓而不乏力,深入浅出,如话家常,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却成了作者的俘虏。透过纸背我们在字里行间所感受到的,是一位饱学深识,侃侃而谈的学者风度。
关于“大文学教育”中文学语言的教学,我们主要从其表层的音乐美入手,然后再到具体的语词美,再上升到文学化语言的内蕴美(意象美、神韵美),这样,从形式到内蕴,逐层深入教学,让学生深入体会到文学语言魅力,并从中获得美化语言、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
但作为一种新的观点,“大文学教育”观的方方面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完善。关于“大文学教育”中文学化语言的教学问题,如何挖掘非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化语言,并很好地将其融入到“课例”的整体教学中,也就是如何在非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既突出其中文学化语言的教学,又能将文学化语言的教学与其它的教学任务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有待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完善的问题。
结 束 语
语文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少、慢、差、费的状态,因此,如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切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便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以建国以来“文学教育”的发展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存在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文学教育”的观点。我们认为“文学教育”由传统的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和文学知识教学到突现了阅读和文学鉴赏教学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再由此到我们“大文学教育观”的提出,这是语文教学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我们对语文教育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大文学教育”观从理论上看,是对整个语文教学观在新的高度上的重构。尽管它作为一种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还存在这种那种不尽完善的地方,但它确实值得我们对它进行探讨、实践。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大文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实施步骤、实施重点等相关内容进行不断的探索,并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以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语文教育将会步入一个新的台阶。